>>> 2008年第5期
他们赞成安乐死
作者:黄建民
弗洛伊德是一个羊毛商的儿子。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行医、任教。他在1884年发现了可卡因的欣快效应:1891年写了关于失语症、1893年写了关于小儿麻痹症的著作;1895年与人合作撰写了《疾病现象的心理机制》一书;他1930年发表的《文明及其不满》获得了歌德文学奖。
《释梦》于1900年发表,被众多人认为是弗洛伊德最有独创性的著作。在书中他根据潜意识和经历来分析梦境。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他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所谓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神经官能症特别是癔病,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心理病症。他把精神分析作为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1923年,弗洛伊德患了口腔下颔癌。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多次手术,并被迫用一个人造下颔代替了他被切割掉的下颔和颚骨,这个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庞然大物”的人造颚能使他吃、喝、抽烟,但妨碍他说话。1938年,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他被迫离开维也纳来到英国继续行医。当弗洛伊德的病痛加剧时,他提醒他的医生:“我亲爱的舒尔……你答应我,当我不能再坚持下去时你帮助我。”舒尔允诺,并且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当弗洛伊德再也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时,舒尔给他实施了无痛苦死亡。舒尔为他注射了致命量的吗啡。弗洛伊德——这位被后人誉为“二十世纪的天才人物”中的一员,没有再说一句话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其实,许多名人都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据列宁的秘书撰文,列宁至少有两次要求安乐死。在得知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女儿劳拉服毒自杀后,列宁就这样要求了。列宁的夫人也回忆说:“伊里奇(列宁)曾对我说,如果已经不能为党工作,就应该面对现实,像拉法格那样死去。”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都在疾病后期拒绝无效治疗,从而加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克林顿总统夫妇也表示患有无法医治的疾病后,不必利用人工方法或靠特殊药物延续生命,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而且。克林顿夫妇俩还互约为“安乐死”之连保人,以保证这一意愿得以实现。我国的著名人士邓颖超、冰心等也都曾要求安乐死。邓颖超更是多次口头和书面提及此事,且在媒体公开表态赞成安乐死。
当过两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与前列腺癌进行了长期斗争后同样想到了安乐死。这位早年干过记者和律师,后来长期从政的人询问医生:如果他停止服用除镇片以外的所有药物,将会发生什么?医生说,他将在3天内死去。密特朗决定当天就停止服药。两天后亦即在1996年1月8日去世,享年80岁。
死亡往往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痛苦过程。要求安乐死者就是为了结束这类痛苦。如果确实到了无力回天、非死不可的地步,及早结束这种痛苦就是合理的、仁慈的。这样,既不至于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医学资源,也有益于亲友与医务人员更有意义地去工作与生活。
我们是在啼哭声中来到世上的,如果可能,应该在平和安详中离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