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摆脱阴影 走进阳光

作者:陈福国




  抑郁是一种低落的情绪状态。抑郁的人比较悲观,愉悦感丧失,自我感觉不佳,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常有自责倾向及自我评价低下,还会伴有失眠、乏力、疲劳、疼痛及食欲不振等身体方面的不适。
  抑郁症则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忧伤、苦闷;兴趣减退但未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但不绝望: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下降,但愿意接受鼓励和赞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意接受同情和支持;有想死的念头,但又顾虑重重;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主动求治,希望能治好。主要诊断依据为:在上述症状中至少具备3项,病程至少2年,如有正常间歇期,每次最长不超过2个月。这才符合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抑郁症的常见表现
  
  (1)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平时人们的情绪由于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会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这是正常现象。一种比较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理学上称为“心境”。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就像带上一副“有色眼镜”一样。外界事物就被赋予某种情绪色彩。抑郁的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对于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总是感到没意思,高兴不起来。他们常常心情沉重,整天唉声叹气。把生活看得暗淡无光,难以理解他人整日忙忙碌碌到底有什么意义。把自己看成是行尸走肉。生命纯属多余。毫无存在的价值。认为一切都是死气沉沉和令人厌倦,没有任何喜悦感,甚至达到厌世的地步。
  
  (2)睡眠失调 如果有人说他晚上经常莫名其妙地睡不好觉,好不容易才睡着,2~3个小时后又会突然醒来,然后便再也睡不着觉了。那么,这种情况便警示他,可能已患有抑郁症了。睡眠失调是抑郁症的特征性表现,抑郁伴有睡眠障碍者约占90%。
  
  如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家庭护理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世界上每4个家庭中就有1个成员患有或患过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良影响,使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护理是帮助抑郁症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要尽可能地让抑郁症患者在阳光充足、色彩明亮、装饰简单、温馨优雅的环境中生活。为了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可在室内配备电视机、音响设备、电脑等。家人和患者的沟通十分重要,家人应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聆听患者的倾诉。要充分理解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不要随意发火,不要看不惯,硬顶嘴,而要多讲道理。因为,患者的思想、行为和情绪都处在功能失调状态,他们会显得“难以伺候”。可以鼓励患者做些家务活,多参加户外活动,但切忌做硬性规定,不要强迫患者做这做那。多观察患者的睡眠状况,告知患者失眠和早醒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让患者尽可能地把这些苦恼倾诉出来。不要因为怕影响家人休息而掩饰自己失眠的痛苦。不要让患者蒙头睡觉,以免造成人为缺氧。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食欲会有所下降,因此不可忽视饮食方面的调理,要耐心督促患者进食,以保证适当的营养。对食欲不振者,可调配饮食花样,选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对进食缓慢者不要催促。
  
  目前,我国有哪些抗抑郁的常用药物
  
  我国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4类:
  
  (1)三环类抗抑郁剂 常用的药物有:丙米嗪、氯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依拉维)、多塞平(多虑平)。
  
  (2)四环类抗抑郁剂 常用药物有:麦普替林(马普替林、路滴美)、米安舍林(甲庚吡嗪)。
  
  (3)单环及二环类抗抑郁剂 常用药物有:三唑酮(曲唑酮)。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吗氯贝胺、异唑肼(闷可乐)。
  
  (5)神经递质高选择性抗抑郁剂 常用药物有:氟西汀(百忧解、忧克、奥麦仑)、帕罗西汀(赛乐特)、氟伏草胺(氟伏沙明)、舍曲林(左洛复)、喜普妙、喜酞普兰、怡诺思、米氮平(瑞美隆)。
  前四类属于第一代抗抑郁药,第五类属于第二代抗抑郁药。由于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的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所以,从整体上优于第一代药物。我国在抗抑郁药物的临床使用方面紧跟国际潮流,发展速度很快,基本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水平。
  
  如何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
  
  在了解了目前我国有哪些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后,还必须懂得如何合理地用药,以免因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了疗效。
  
  早晨服还是晚上服 一般来说,三环、四环类抗抑郁药和神经递质高选择性抗抑郁剂中的氟西汀(百忧解、忧克、奥麦仑)、帕罗西汀(赛乐特)、氟伏草胺(氟伏沙明)、舍曲林(左洛复)、喜普妙、喜酞普兰、怡诺思都是早晨吃过早饭后服用。而米氮平(瑞美隆)却应在晚上睡觉前服用,因为此药有改善睡眠的作用。临床上有少部分患者感觉帕罗西汀(赛乐特)、喜普妙有嗜睡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改在晚上服用。
  
  饭后服还是饭前服 由于在患者适应之前,抗抑郁药物多少会对胃粘膜产生一些刺激作用,所以主张饭后服药。虽然在服药方面有一种提法,即饭后半小时为服药最佳时间;但对于抑郁症患者就不必刻意安排在饭后半小时服药,因为很多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饭后半小时的等待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焦虑感。
  
  半量服还是全量服 药物的剂量应该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初次给用抗抑郁药时,考虑到患者对药物有早期的适应过程,也考虑到患者若能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很快适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便能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为此,在医生的建议下,药厂专门配制了半量的制剂。医生先让患者在第一周内服用半量制剂。当患者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后。在第二周进行全剂量的治疗。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半量的制剂。如果药物是片剂,可以考虑分成两半,服用一半;若药物是胶囊。如百忧解,就不主张随意分割,因为拆开的胶囊会失去完整药物的整体药效。
  
  抑郁症能否治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简单,因为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第一代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问世后,很多人都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抱有很大的信心,但由于药物的有效率只有70%左右,加上药物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四肢颤抖等,使得患者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从而影响了实际的疗效。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型的抗抑郁药物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类药物有多种制剂,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明显小于第一代药物,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坚持用药的时间。对此,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药物能够治愈抑郁症。但最近有些专家在对患者进行了10多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大约有20%的抑郁症患者并不能通过几次或一个阶段的药物治疗而获得痊愈,相反,病情会逐渐地趋于慢性化。单纯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其实,产生抑郁症的因素很多,既与患者的易患素质及性格有关,也包括多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家族有抑郁病史、童年遭受挫折留下创伤、父爱母爱的缺失、夫妻关系不和、生活环境压抑、突发事件的刺激、负担过重、躯体疾病的困扰等。这些问题并非药物治疗可以解决,因此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心理治疗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干预。
  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都是抑郁症患者的帮助者。当然,作为患者及家属也需要高度合作,惟有如此,抑郁症才能得以痊愈。如果诸多条件和因素中的某个方面出现问题,不能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患者的病情就有可能迁延或者出现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