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识别身边的精神病患者

作者:邓 姬




  精神疾病的突出表现是异常的思维,混乱的言语,与外界环境不协调的情感,以及怪异、紊乱的行为。这些是疾病严重阶段的表现。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往往可以发现病人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个性、言谈和举止方面。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较长时间出现以下情况,即提示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个性改变
  
  当一个人有较长时间的个性改变,似乎变了个人时,就值得我们警惕。
  本来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人,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亲友来访时避而不见,与父母妻女也不再像往日一样拉家常;不关心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原本很注意整洁的人变得生活懒散,个人卫生差,居室脏乱,不修边幅。
  原本积极上进的人变得不遵守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没有进取心,甚至旷工;既往要求上进的学生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注意力涣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无故逃学,学习成绩下降也觉得无所谓,对周围人的劝告不理睬。
  无故变得情绪异常低落,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不如他人,持续半个月以上不缓解;好独自呆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萎靡不振;情绪变幻莫测,因鸡毛蒜皮的小事伤心落泪或勃然大怒;原来性格文静、脾气温和的人变得蛮不讲理,对人没有礼貌,出言粗俗,易发脾气;原本特别内向、不善表现的人变得情绪异常高昂,整日洋洋自得,趾高气扬,爱管闲事,做事有始无终,自命不凡。
  无缘无故的紧张、焦虑、惶恐不安、坐卧不宁、害怕有大祸降临之感。
  
  言谈改变
  
  话多:一个平时性格非常内向的人突然变得话特别多,喜形于色;说大话,好与人争执,常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构思和设想。
  话少:平时爱说爱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起来,不主动理人,寡言少语;自己明显感觉到记忆困难,反应迟钝。
  话乱:与别人交谈或写作时,总使用较生僻的词汇,或总是用词不当、不贴切;在交谈中不能紧扣主题,给人东拉西扯、难以交流的印象;闭门不出,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所想内容毫无现实意义,与当时的环境也没有任何联系。
  话怪:疑心重,对别人的言行特别敏感,认为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听到别人讲话,就怀疑是在议论自己。这种多疑与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虽经事实证实不是如此,但患者仍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如认为电视上、广播里、报纸上的内容与自己有关;因感觉同事、邻居,甚至父母、兄弟欲害自己而恐惧不安;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其实对方根本就没有这种感觉),常常与对方纠缠不休。若身体有些不适,则怀疑被人用先进仪器控制了,或自认为患了某种不治之症。
  
  举止改变
  
  有的人可出现一些变化无常的兴趣和奇怪的爱好,与以往的习惯不一致,给人一种离奇古怪的印象。例如,经常收集一些无意义的物品,甚至随身携带一些果皮、废纸等,收集一些废物并奉为至宝。
  做些莫明其妙、令人费解的动作,可表现为走路姿势怪异,动作呆板重复,无目的性等。例如,某病人走路时,走着走着突然又返回,问其原因,病人也答不出来。还有一病人将皮鞋泡在装满水的洗脸盆里反复洗刷,问其原因,回答说各人有各人的刷鞋方法。
  突然出现一些出乎周围人意料、不可理解的行为,例如,没有任何原因,突然决定放弃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者突然决定休学或放弃学业。例如,某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突然决定退学,并很快办理退学手续。问其原因,回答说很累,想休息一两年。
  沉默不语,面无表情,或呆立、呆坐、双眼发直,独处、不爱交往,或喃喃自语,哭笑无常,令人不解。
  动作迟钝,做事丢三落四,刚放下的物品,转身就找不到了。经常忘记许下的诺言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工作中常发生差错,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原来勤俭节约的人变得胡乱花钱,过分注重打扮,出手大方,甚至大肆挥霍,不计后果。
  有的感觉到自我、他人或外界发生变化,并给予不合理的关注。如有一女病人,感到自己的脸长得不对称,并越来越厉害。她在家里频繁照镜子,并多次到医院要求做矫正手术。虽然医生耐心解释,不需要手术,但病人仍为此而苦恼、惶恐不安,长时间呆坐在镜子面前(窥镜)端详自己的面容。
  以上是精神病人发病早期常出现的异常表现。但并不是说有上述表现的人就一定是精神病患者,只不过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弄清楚出现以上症状是否有原因。如果确实有一定原因,周围人就要多关心、多理解、多支持,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如果还不能改善其异常表现,最好及时看精神科医生。
  其次,如果无缘无故出现上述表现,且持续存在,一定要由精神科医生决定是继续观察,还是开始治疗。
  最后,人们一定要正视问题,切莫讳疾忌医,一厢情愿地把异常表现解释为受刺激、心眼小、想不开等,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酿成大祸。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