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9期

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的对与错

作者:袁秉煃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多。糖尿病有“人体第三杀手”之称,可是,不少糖尿病病人在自我保健方面还有许多模糊认识,亟需引起重视。
  
  1 “半饥饿疗法”适宜于糖尿病病人。
  
  错。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三驾马车”。饮食疗法是基础。从实践来看,传统的“半饥饿疗法”是不对的。医学界现已公认的食疗原则应是控制总热量,使总热量供给能维持或略低于标准体重,并合理确定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糖应占总热量的20%~25%:蛋白质则跟正常人相近,占总热量的15%。这种崭新的“高糖低脂肪饮食”可改善糖耐量,起到延缓脏器损害的良性作用。这里所说的“糖”是指粮食,如掺些粗杂粮更好。目前不少患者仍沿用旧的“半饥饿疗法”,对主食限制过严,这种做法应纠正。
  
  2 糖尿病病人可适量吃些水果。
  
  对。不少糖尿病病人不敢吃水果。水果种类很多,有些水果如杏、芒果、杨梅、草莓的含糖量还不及土豆的一半,且水果所含的糖以果糖、果糖胶为主,葡萄糖较少。果糖在小肠中吸收比葡萄糖慢,果糖被吸收后,只有一部分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另一部分则转化为乳糖。乳糖的代谢并不直接依赖胰岛素,故糖尿病病人并非绝对不能吃任何水果。具体地说,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病人可酌情吃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吃的时间以两餐之间或晚间临睡前较妥,因此时血糖较低。但水果也有热量,故应酌情减少些主食。水果对各人的血糖影响不一,应勤测血糖,以定取舍。
  
  3 吃南瓜可治疗糖尿病。
  
  错。糖尿病病人应重视吃蔬菜,因膳食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吸收,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南瓜含多种膳食纤维(包括果胶、半纤维素),作为一种蔬菜,糖尿病病人当然可以吃,但它的含糖量比黄瓜、青菜要高1倍多,故食用时应计量,按照“食物交换份法”扣去2倍量的黄瓜或青菜。不少糖尿病病人把“可以吃南瓜”误解为“应多吃南瓜”,在进餐时额外加吃几块南瓜。再传来传去,竟演变为“多吃南瓜可治疗糖尿病”,这显然错了。
  
  4 不能忽视运动疗法。
  
  对。适当运动对糖尿病有利。有的病人有抵触情绪:我还没有吃饱,还要运动?殊不知运动疗法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减轻胰岛负担;运动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推迟小血管病变发生。除非患者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肺结核,或有严重的心、肾并发症,否则,都应进行运动,项目可选择散步、打球、骑自行车等,每次以30分钟为宜。
  
  5 糖尿病病人不能服止咳药水。
  
  错。咳嗽时,可能需要服止咳药水,但止咳药水有甜味,糖尿病病人对此有顾虑。不少止咳糖浆含砂糖,每10毫升约含糖2克,如1日服3次,则1日摄入糖6克,总体上看,对血糖影响不大。如仍不放心,可服复方甘草合剂,此药的甜味来自甘草和甘油。
  
  6 糖尿病病人不宜多吃豆制品。
  
  对。豆制品是人们公认的保健食物,营养丰富,被誉为“植物肉”。常吃确实有很多好处。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大豆和豆制品本身有其缺点。首先,大豆的消化率很低,即使加工成豆制品,其消化率也比不上奶类、蛋类;其次,豆制品所含的是植物蛋白质,其生物价值也逊于奶类、蛋类、禽肉和鱼虾等所含的蛋白质。植物蛋白质经过消化代谢等一系列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微血管损害,尤其是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个别糖尿病病人甚至将豆制品作为解饥食品,过量食用,容易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利于健康。豆制品中还含有较多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半胱氨酸。据研究,这种物质有可能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易沉积于动脉内壁上,促使动脉硬化的形成。此外,豆类蛋白质还可抑制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7 糖尿病病人不宜吃卷心菜。
  
  错。卷心菜又称圆白菜、包心菜,它与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芹菜、黄瓜、茄子、绿豆芽等都属于“含糖量最低”的蔬菜,这类蔬菜中糖的含量仅1%~3%。可是,卷心菜略有甜味,这使得不少糖尿病病人不敢吃卷心菜,这是必须纠正的误区。
  
  8 糖尿病病人不应忽视脏器检查。
  
  对。据统计,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者占70%,死于脑卒中者占25%,死于肾功能衰竭者亦很多;糖尿病并发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者比比皆是,甚至可致失明。糖尿病引起的脏器损害甚广泛,且病变呈进行性,在晚期时再进行治疗就非常困难。平时很多患者往往去医院时只是“按期配降糖药”,很少主动跟医生配合,做心、肾、眼等脏器的检查并接受必要的治疗,这是糖尿病病人普遍存在的误区,必须纠正。
  
  编辑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