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2期
监测血糖,采静脉血好还是末梢血好?等
作者:佚名
我今年55岁,自从被诊断为糖尿病后一直注意控制饮食、坚持服药和体育锻炼。最近女儿又买来血糖仪让我监测血糖。可听邻居讲,血糖仪测血糖没有在医院抽静脉血准确。请问是这样吗?
浙江 范锋
范锋读者:
人的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及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通常人们在医院抽血化验时使用的主要是静脉血和末梢血,静脉血一般采自于上肢静脉(俗称胳膊血)。主要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其他特殊检验。从指尖或耳垂部位所采集的血为末梢血(或称毛细血管血),采血量较少,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简单快速的检验。
在医院用生化仪测得的静脉血糖是血浆血糖而不是静脉全血血糖,也就是将静脉血中的红细胞分离出来后,用余下的血浆所测得的血糖。而末梢血是毛细血管全血,包括血浆和红细胞。红细胞中含葡萄糖比血浆中少,所以空腹时测得的末梢血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
不过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因此,进食后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又由于毛细血管与动脉中的葡萄糖含量较接近,所以进食后末梢血糖比静脉血糖相应高些,这正好与上述空腹时检测的末梢血糖低于静脉血糖相反。这样一来。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使末梢血糖和静脉血糖大致差不多。
由此看来,若两者都检测准确,静脉血糖和末梢血糖应该一致或大致相当。但目前市场上血糖仪品种多样,型号不一,加上检测方法不同,试纸质量差异,所测得的结果可能与静脉血糖稍有差别。一般认为,诊断糖尿病依据静脉血糖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而末梢血糖主要作为平时的病情监测。
低体温症是怎么回事?
我奶奶75岁,这次北方寒流袭来后,她先是皮肤苍白、发凉,出现紫斑、水疱,接着思维迟钝、动作迟缓,医生说是“低体温症”,经复温治疗后痊愈。请问这“低体温症”是怎么回事?
新疆 刘 洁
刘洁读者: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37℃左右的体温,主要是依靠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和凭借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调节方式来完成的。当人体受寒后,会反射性地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来维持体温,此时人会发抖,这样因人体肌肉运动而产热。此时,辐射、传导等上述散热过程也会减慢或暂时终止。
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发生了退变,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减退,机体御寒能力下降,新陈代谢缓慢,进食量减少,加上不少老年人还患有多种疾病,长期卧床。产热量虽减少,但身体耗热量依旧,从而导致体温下降到35℃,有时甚至更低。此时,如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即可产生低体温症。
低体温症起病缓慢,常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形成。开始表现为皮肤苍白、发凉,且有紫斑或水疱出现;面部肿胀,可有寒颤:下肢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继之心跳、呼吸减慢,当体温降至35℃时,患者反而不觉得寒冷,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思维迟钝,动作缓慢,不吃不喝。低体温症还可并发肺炎、下肢坏疽,少数严重者可突发死亡。
寒冬腊月,老年人预防低体温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衣: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添轻便、柔软、保暖性能好的棉织品衣、被、褥,并戴好帽子,手套,穿上棉鞋,有利于保暖;②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并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饮食,两餐间加饮牛奶,身体许可时可进食牛、羊、狗肉等热性食物;③住:卧室应选择向阳房间,保持阳光充足、干燥通风,室温保持在18~24℃,睡前可采取电热毯取暖、睡眠时不摘帽等保暖措施;④行:多下床活动,多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御寒保暖能力。
为何遇冷身上80发风团?
我是位30岁的女性。这几年每逢冬季来临、我清早上班路上吹冷风后。面颈,手背等处皮肤就出现许多风团疙瘩,瘙痒难忍,到室内一会儿就消退,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又该怎么办?
湖北 张敏
张敏读者:
你这种情况医学上叫“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类型。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身体对寒冷特别敏感,当气温降低或皮肤受到寒冷刺激时,体内肥大细胞立即释放出大量乙酰胆碱、激肽等组胺类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舒缩中枢,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而出现皮肤水肿,于是便产生了风团,即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壮年中畏寒怕风的人,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特点是遇冷即发,此起彼消,来得快、走得也快,数分钟甚至数秒钟后即可发生,一遇温暖环境风团又迅速消退。整个寒冷季节时发时消,多年难愈。患者自觉瘙痒难忍,以致常常影响工作与休息。
患者如能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突然冷风吹袭,可不发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患者加强防护工作,譬如,平时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皮肤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早晨起床时要多穿些衣服,严冬及刮大风时,要戴好口罩、帽子与手套,洗脸用温热水而不用冷水,不要让冷风、冷水直接刺激皮肤。另外,还要注意洗澡时不用碱性强的肥皂,也不要用手或毛巾使劲搓揉皮肤,以免皮脂丢失过多,降低身体御寒功能。
一旦患了寒冷性荨麻疹,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扑尔敏、赛庚定,也可选用脑益嗪和安太乐片。中药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也能减少发作。患处外涂地塞米松软膏具有止痒作用。切忌用于搔抓,以免抓破皮肤继发感染。也不要用热水烫洗求得暂时舒适,这样反而会加重刺激促使病情加重。
尿路感染愈后缘何尿频依旧?
我是位32岁的已婚妇女,前段时间得了尿路感染,但治愈后尿频依然存在,尤其夜间次数更多,以至影响睡眠,令我苦恼不已。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又该怎么办?
安徽 杨 梅
杨梅读者:
尿频、尿急是泌尿外科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每天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却很少。细菌入侵泌尿系统后,便会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如果感染发生在尿道,称为尿道炎;若发生在膀胱,则称为膀胱炎:若累及肾脏,就会患肾盂肾炎,其中,膀胱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尿路感染。医学上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又将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称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为下尿路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患者像你这样,虽然尿路感染治愈了,且多次尿常规、尿培养复查均正常,X线、B超检查亦无异常发现,但尿频症状依然存在。其中不少人在白天注意力分散时无尿频症状,夜晚也无异常,只是在空闲时越想它就越想排尿。其实,这些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只是存在一些心理与精神上的问题。对于这些患者,只要通过及时心理疏导,辅以服用可减少膀胱收缩的M受体阻滞剂(如舍尼停)和镇静抗焦虑药物(如安定)即可。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尿路感染已治愈,但不仅白天尿频,夜晚也尿频,且伴有下腹部胀满,排尿时尿线变细、有尿不尽感,就很可能存在下尿路梗阻的情况。尿路梗阻不排除,尿路感染还会反复发生。用膀胱镜检查可发现尿路狭窄或膀胱颈硬化、膀胱内有小梁小房形成。对这些患者,需进行尿道扩张,并适当服用抗生素和β-受体阻滞剂。
若尿频、尿急症状重且伴有尿痛、发热,尿化验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则应警惕尿路感染复发或膀胱结核,应做尿道膀胱镜检查加活检,以排除膀胱肿瘤、腺性膀胱炎和内质性膀胱炎,再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病因治疗。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