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生命之舟:彼岸的追求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导语:
  当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为一幅风景时,它的“定格”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对生命之舟的象征了。那生命孤帆的漂流何处是尽头?人们能够目力所及的,惟有无尽头的“长江天际流”而已。诗人的生命的孤帆,正是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之中漂流而试图抵达彼岸的一种努力和奋斗。然而,何处是彼岸?真的有彼岸吗?这却是一直困扰古今中外诗人的一个问题。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写下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的罢。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鉴赏:
  这里选择的三首古诗,在表达诗人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上,可谓内涵迥异,风格独具。李白的激流勇进,韦应物的自然恬淡,乃至杜甫的凄然寡助,无不代表着某种生命形态的存在。以其中任何一首诗来概括生命的全部都是片面的,然而它们又确实体现了生命过程中的局部状态。这就是生命形态的斑斓色彩,这就是诗人在不同具体情境和景色中的体验和感受。只有了解和把握这各自不同的诗人的心境和心态,我们才能进入各种不同类型的诗篇,才不至于以偏概全,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河孙毓棠
  
  两岸无边的荒沙夹住一条河,
  向西方滚滚滚滚着昏黄的波浪;
  从茫茫的灰雾里带着呜咽哭了来,
  又吞着呜咽向茫茫的灰雾里哭了去。
  载着大沙船,小沙船,舢板,溜艇,叶儿梭,
  几千株帆樯几万支桨;荒原的风
  似无形又似有形,吹动白的帆,黑的帆,
  破烂的帆篷颤抖着块块破篷布。
  曲折弯转像吊送长河无穷止的哽噎,
  一片乱麻样的呼嚣喧嚷,杂着船夫一声声
  叠二连三的吆喝:“我们到古陵去!
  我们到古陵去!”
   古陵是什么地方?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古陵
  是山,是水,是乡城,是一个古老的国度,
  是荒墟,还是不知名的神秘的世界。
  只知道古陵远远的远远的隔着西天
  重重烟雾。只听见船夫们放开喉咙
  一声声呼喊:“我们到古陵去,到古陵去!”
  大大小小多少片帆篷鼓住肚子吸满了风,
  小船喘吁吁嗅着大船的尾巴跑,
  这一串樯头像枯林斜拖几千里路。
  舱里舱外堆着这多人,这多人,
  看不出快乐,悲哀,也不露任何颜色,
  只船头船尾挤作一团团斑点的,
  乌黑的沉重,倚着箱笼,包裹,杂堆着
  雨伞,钉耙,条帚,铁壶压着破沙锅;
  女人们蓬了发,狠狠的骂着孩儿的哭;
  白发的弯了虾腰呆望着焦黄的浪;
  青年躬了身,咸汗一滴滴点着长槁,
  紫铜的膀臂推动千斤的桨,勒住
  帆头绳索上一股股钢丝样的力量。
  这一串望不断像潮退的鱼群,
  又像赶着季候要南旋的雁队,
  一片片风剪着帆,帆剪着风,
  “我们到古陵!到古陵去!”
  谁知道
  古陵在茫茫的灰雾后有多么遥远,
  苍天把这条河划成一条多长的路?
  这不管,只要有寒风匆匆牵了帆篷向前飞
  昏黄的河浪直向了西天滚,“到古陵去!
  我们到古陵去!”小船载了粮食,酒,
  大船载了牲畜——肥胖的耕牛和老马,
  白发的山羊勾着角;满船的呼嗥
  是一笼笼鸡,鸭,野雁和黑鬓的猪:
  锁在船头上多少只狂唁的癞皮狗,
  唁骂桅杆上嚼着牙的跳荡的猢狲。
  “到古陵去……古陵去!”满蒙着
  尘土的沙船载了双刃的戈矛,青铜的剑,
  皮弓,硬弩,和黑的钢刀堆成了山,
  几十船乌铁的头盔,连环索子甲,
  牛皮的长盾点缀着五彩的斑斓。
   “到古陵去!”
  谁知道古陵在什么所在?谁知道古陵
  是山,是水,是乡城,是一个古老的国度,
  是荒墟,还是个不知名的神秘的世界?
  这不管,只要寒风紧牵了帆篷,长河的
  波涛指点着路——反正生命总是得飞,飞
  不管前程是雾,是风暴,古陵有多么
  远,多么遥,苍天总会给你个结束。
  “到古陵去!”啊,古陵!船夫一声声呼喊,
  摇动几千株帆樯几万支桨,荒原的风
  似无形又似有形,吹动如天如夜的帆:
  多少片帆篷吸满了力量,鼓着希望,
  载了人,马,牲畜,醇酒和刀矛,追随着
  长河波涛无穷止的哽噎,“我们到
  古陵去!我们到古陵去,到古陵去!”
  (选自《现代派诗选》)
  
  鉴赏:
  读完这首《河》,你或许会产生一种茫然乃至苍凉的情绪,但是,无论你怎样去感受和理解它,你都不能不为这一群乘上各种船艇的人们的命运投以关注的情怀。尽管船夫们一声声吆喝着“我们到古陵去”的呼声,可是人们实际上并不知道古陵是什么样一个“神秘的世界”。诗人写尽了一路上的艰辛困苦,却无法告知人们究竟这种跋涉的终点和目的地何在。这也许就是诗人对于人类命运的一种叩问乃至怀疑吧。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诗人是在有意地给人类这种追求涂抹阴暗的色彩。只要看一看他对那些艰辛困苦的坚忍精神的描述,就不难体味到他对生命奋斗的过程所持的热烈赞颂态度。这一切也许只证明了生命在于运动,目的不一定很重要,过程的精彩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
  
  远去的帆影牛汉
  
  这个美妙的命题,是立在岸上的人拟的。
  ——帆的话
  
  我是一叶帆
  满是补丁的粗麻布帆
  记不得离开港口已经有多久
  但我知道
  要到达彼岸还很远
  很远
  
  大海不给我岸
  大海根本不相信有岸
  
  我是帆
  我相信海的尽头是岸
  这是我那沉没在海底的
  千万代祖先的遗言
  我只能在波峰浪谷里挣扎
  命运没有给过我安详的蓝天和平静的海面
  飓风纠集霹雳、闪电和暴雨
  撕裂着焚烧着我的单薄的布帆
  
  倾斜的桅杆在痛楚地叫喊
  缆索在暴风雨中悲壮地歌唱
  海水飞腾起来冲刷我
  我的浑身挂满晶亮的盐粒
  那横劈竖砍的闪电
  把我砍杀得鲜血淋漓
  因此太阳沉没很久之后
  在黑罂罂的大海上
  我还在闪亮
  
  在我的背后
  遥远的岸上
  人们在闪电中瞥见我
  我小小的
  一闪一闪的身影
  人们说
  雷电多么绚丽啊
  霹雳多么柔和啊
  
  人们说
  我这远远的帆影姿态翩翩
  我多么飘逸多么神秘多么魅人
  人们哪里能看得清楚
  我的呜呜叫的创洞
  我在浪涛上
  怎样匍匐前进
  
  我变成为海难者悼念的碑
  动荡不宁的碑
  闪电颜色的碑
  大海时刻想吞没了我
  因为我是一叶帆
  我立在险恶的浪涛上
  
  我永远比海高
  我就是不沉的岸
  1985年3月9日
  (选自《牛汉抒情诗选》)
  
  鉴赏:
  与《河》相比,《远去的帆影》更具“个体性”,它似乎更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相关。然而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更显出它的独特的感受的具体性和深刻性。诗人对于“岸”的认识和理解,非常鲜明地表现了他对生命过程的把握和认同。“彼岸还很远”,“大海不给我岸”,“大海根本不相信有岸”,“我就是不沉的岸”,仔细地体味一下这些诗句,将会使你对生命的独立和傲然的生命状态有更深刻的认同和把握。
  
  帆(俄国)莱蒙托夫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在弯起了腰轧轧地作响……
  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余振译)
  
  鉴赏:
  如果说《远去的帆影》写了一个动态的生命过程,这首《帆》好像是被置于一种静态的观察和审视之中。但是诗人的这种静态的观察和审视,恰恰是为了表达他的不安于现状的心态,因为他知道,生命一旦静止,便意味着它的死亡。所以他祈求风暴,只有在风暴中才能得到安详。这样对待生命的态度,不正是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理解吗?
  
  思考提示:
  (一)在阅读了以上诗篇后,你必定会注意到诸如“舟船”“孤舟”“孤帆”“帆影”“江河”“湖海”这样一些关键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能够联想到什么有关人生命运之类的话题吗?如果有此类的联想,你是否可以就此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作为诗歌的表现方法,上述的关键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诗篇里,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在不同语境和情境中具有各自的艺术表现功能,譬如李白、韦应物、杜甫的诗中那个“舟”字,你能从中读出些什么不同的况味呢?
  (三)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孙毓棠的《河》中那些船,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就生命体验的角度而言,你能够描述两位诗人写诗时的不同心态吗?我们能不能据此判断是非高低或褒贬扬抑呢?为什么?
  (四)在牛汉的诗中,“帆”的形象和它的历经磨难,成为“立在岸上的人”眼中“姿态翩翩”的风景,你是如何体会这种由于处境不同而产生的距离和反差的?在“大海”与“帆”对“岸”的不同的认知中,我们如何从阅读接受中,赋予它们各自的品格定位?
  (五)牛汉诗中的“帆”同莱蒙托夫的“帆”在情境呈现上好像截然不同,那么,在对待“风景”的态度上,它们是否是一致的?由此而联系到对“动态”和“静态”的艺术表现的辩证关系,你是否可以举出另外一些例子来?
  (六)从综合对以上诗篇的阅读感受出发,谈谈你对“诗无定法”的认识和理解,举一反三,你觉得写诗是不是一种非常有趣味又有品味的艺术创作活动?如果可能,不妨就你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以上诗篇写一篇读后感之类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