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生命的突围与吁求
作者:韩富叶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也许本可以抑制的。请看作者在文中的一些表述:
“有一天我在那些积聚的信件中看到一张明信片……”
“那几天我去乡政府的时间更多了,……我去的目的就是想看见那封呼救的明信片被取走……”
“让我感到焦虑的是,连着一个星期那封明信片都没有取走……”
“但是又两个星期过去,我看到那封信依旧在那儿,只是形容更脏更焦虑。”
“几天以后,我又看见了一张相似的明信片,……”
“我对那两封信的牵挂日益加剧,因为它的更加紧迫的呼救。但是我看到在一个星期之后,那两张明信片依旧夹在那些陈旧的信件里,它被尘埃所覆盖,字迹已经开始消退,而信件的收发者依旧是那副困倦麻木的冷脸。”
(“我”终于代替那个孩子去找姐姐,得到的回复是——)“你来晚了,周洁两个星期前割破静脉自杀了。”
“中年人在叙述中表现出不满的神情,他说:丫一死了之,我可倒霉了。”
可见,只要弟弟的信件早点送达,作为姐姐的她也许为弟弟也要活下来,或者周围人多些热心和关怀,周洁也不至于孤寂而死。虽然不知道周洁自杀的具体原因,但世态的炎凉、生存的艰辛和孤苦无助的心灵,肯定是导致她自绝于世的重要因素,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作者字里行间谴责的是冷漠的人情,呼唤的是人间的暖意。《失》中的作者已不是《黑》中的动辄惊讶的毛头小伙子,然而其原因更令人悲哀——“应该说我没有感到震惊,在外漂流几年我已经习惯或听惯类似周洁的故事”。这更表明了人生必需的温暖。文中自然穿插了家乡那个服刑人的遭遇和我跟姐姐的故事,更突出了人对理解、爱和温情的渴望,从而明信片上那个少年的呼求就显得更加急切和剧烈,
《失》的结尾当是它最妙之处。“我握着写有周洁名字和地址的字条,重新回到收信处”,这让读者禁不住重思悲剧之因,主题由此而凸现。“我”“默念着写在上边的那个被寒冷所困的孩子的呼求”。最后这含泪滴血的诉说,正是作者的呼求,是生命的呼求,是人生的呼求。作者借枝开花,向社会和所有人发出急切的呼求,呼唤人间的爱怜和温情,结尾自然而巧妙,题旨显现而蕴藉。
某种意义上言,人生就是一种漂流,谁都可能遭受困境。因此“我觉得那个少年的境遇有可能会是我的境遇,我没有遭遇并不能说明我就不会遭逢”。《失》以质朴的言语道出所有人的感受,作者不是旁观者的怜悯和同情,而是置身于其境其情,并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不仅深刻地感染了人们,令人反省生活的不足,而且启迪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方式和内涵,使作品对人类的生存有了更广泛深远的意义。
我国研究唐诗的第一大家林庚先生曾说:“艺术的语言跟我们平常生活的语言不一样就在这儿,这个语言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是为了生命的呼唤。”②夏榆的《黑》和《失》正验证了所有文学的语言和技巧,也都是为了生命的呼唤。这是学习夏榆散文的又一重要意义吧。①②《精神的田园》第35页,第206页。时间、张光途主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