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绵远悠长的生命体验
作者:李 睿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姜夔:《鹧鸪天》
这是一首情词 。姜夔少年时代曾在合肥与一位琵琶女相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结合,后来失去了联系。这段感情在词人一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写下了众多怀念这位女子的词篇,这首《鹧鸪天》便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首。历来对这首词的欣赏流于表面,笔者认为,这首诗表达的不仅是爱情失落的痛苦,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词人内心多层次的情感体验,高度地把握了通同的人生感受,非一往情深者不能如此。
淝水不过是一条平凡的河,但它是和过往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一直在记忆中流淌。词人和那位女子在合肥相识相知,女子善弹琵琶,妙解音律,和多才多艺的词人心有灵犀,彼此倾慕。“淝水东流无尽期”,往事一去不返,像淝水东流不歇;思念绵绵无尽,也像淝水没有尽头。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刻骨的相思尽在其中。接下来,笔锋一转,“当初不合种相思”,“不合”,不该也,意思是后悔当初与她结下情缘。一个“种”字,将相思之情具体化,它仿佛如树一般根深蒂固。“两不关情人,无复伤心事”,对于不能长相厮守的人来说,相知越深,痛苦便越深。而如今,相思的树早已栽下,相思的苦果也只有去品尝。词人摄取了夜晚的镜头,来表现他夜以继日的思念:“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梦中的她虽朦胧难辨,不够真切,但总算尝到了相逢的喜悦,无奈山鸟的啼叫惊醒了好梦,词人无数次在深夜醒来,独对窗外的一轮孤月。夜晚,是人最容易感到孤独的时候,更何况深山的夜里,万籁俱寂,山鸟惊梦,往事浮现,此情此景,人何以堪!然而,词人淡淡道来,不加渲染,不多着墨,就像将盐洒入水中,稀释了强烈的情感,给人隽永的回味,让人于淡处体会那份深沉的思念,所谓“淡墨写深哀”,正是如此。
下阕另辟新境,夹叙夹议,将词情推向另一高潮。“春未绿,鬓先丝”,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前,词人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秋天,那早生的华发,多半是由相思而起,“绿”和“丝”(白色)形成色彩的对比,以自然的鲜艳反衬心境的苍凉。至此,笔锋又一转,词人并未在痛苦中沉溺下去,“人间别久不成悲”,这是对哀乐人生的高度提炼。大凡初别的人们,怀着思念之苦与重逢的期盼,总是悲喜交集,或者说,一种甜蜜的痛苦。而对于那些本就无法厮守的人来说,又是另一番情形。词人和琵琶女之间由于种种因素,一开始就不具备结合的条件,而双方又十分执著,这样,爱情的产生就等于是播下了苦涩的种子,(所谓“只是当时已惘然”)一旦分别,苦涩的咀嚼也多于甜蜜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人湖海漂流,寄人篱下,饱尝人世的辛酸,甚至战乱的侵扰,那一份情感上的悲痛逐渐转化为人生体验的一部分,沉淀于心灵深处,铭刻在记忆中了,所谓“不思量,自难忘”。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已无法再去寻觅少年时代的纯真梦想,惟有在荒凉岁月中相濡以沫的爱情,是弥足珍贵的一笔财富。正如经历人世历练的人不轻易言愁,一份经历风雨洗礼的真正感情,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想象与回味的空间,是他们人生体验的重要一环,凡此种种,都不是一个“悲”字所能概括的,这正是“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深刻内涵。其中,既包含着蓦然回首的伤感,又包含着对过往的眷念,对曾经拥有的欣慰,对生活的一往情深。正因为此,爱情才没有变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尽管有深夜梦回的黯然心碎,但悲伤没有压垮词人,这份情感,像淝水一样永久地流淌于生命的河道,绵绵不尽,生生不息。
正是有了这份可贵的生命体验,所以词人在漫长的岁月里执著地等待。词人在篇尾深情地咏道:“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如同淝水这条平凡的河流时常流过记忆,成为词人心中特殊的河流一样,元宵节也是词人心中特殊的日子,他不止一次地回忆起那带给他幸福回忆的元宵之夜,那一盏盏红莲灯,至今仍照亮着词人的眼帘,带给他温暖的情意。“两处沉吟各自知”,无法期待那剪烛西窗的互诉衷肠,但彼此仍是执著地在两地沉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对方,这爱,才是无怨无悔的爱。
朱彝尊《桂殿秋》云:“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表达了咫尺天涯的深刻孤独,白石此词正相反,远隔天涯,杳无音信,却仍执著地思念,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沟通,让人倍觉温暖。
整首词,一气盘旋,又峰回路转,通过对比,婉转缠绵地表达了一份真诚而绵长的思念。同样是夜晚,上片凄清,下片温馨;同样是思恋,前面有后悔之意,后面则变得超脱。无法释怀的是爱情的永久失落,感到欣慰的是那份珍贵的人生体验。它历久弥新,绵绵不绝。也许这,才是这首词的感人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