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说帕斯捷尔纳克的《马堡》
作者:北 岛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马堡
我战栗。我闪烁又熄灭,/我震惊。我求了婚——可晚了,/太晚了。我怕,她拒绝了我。/可怜她的泪,我比圣徒更有福。∥我走进广场。我会被算作/再生者,每片椴树叶,/每块砖都活着,不在乎我,/为最后的告别而暴跳。∥铺路石发烫,街的额头黧黑。/眼睑下鹅卵石冷漠地/怒视天空,风像船夫/划过椴树林。一切都是象征。∥无论如何,避开它们注视,/不管好歹我转移视线。/我不想知道得失。/别嚎啕大哭,我得离开。∥房瓦漂浮,正午不眨眼/注视房顶。在马堡/有人吹口哨,做弩弓/有人为三一节集市妆扮。∥沙子吞噬云朵发黄,/一场暴风反复撼动灌木丛。/天空因触到金车素枝头/而凝固,停止流动。∥像扮演拥抱悲剧的罗密欧,/我蹒跚地穿过城市排练你/整天带着你,从头到脚/把你背得滚瓜烂熟。∥当我在你的房间跪下,/搂住这雾,这霜,/(你多可爱!)这热流……/你想什么?“清醒点!”完了!∥这儿住过马丁•路德。那儿格林兄弟。/这一切都记得并够到他们:/鹰爪飞檐。墓碑。树木。/一切都活着。一切都是象征。∥不,我明天不去了。拒绝——/比分手更彻底。我们完了。两清了。/如果我放弃街灯,河岸——/古老的铺路石?我为何物?∥雾从四面八方打开它的包袱,/两个窗口悬挂一个月亮。/而忧郁将略过那些书/在沙发上的一本书中停留。∥我怕什么?我熟知失眠/如同语法。早就习以为常。/顺着窗户的四个方框/黎明将铺下透明的垫子。∥此刻夜晚坐着跟我下棋/象牙色月光在地板上画格。/金合欢飘香,窗户敞开,/热情,那灰发证人站在门口。∥杨树是王。我同失眠对弈。/夜莺是王后,我闻其声。/我去够夜莺。夜得胜了。/棋子纷纷让位给早晨的白脸。
1915-1956年
(北岛译)
这首诗带有明显的个人自传色彩,显然和马堡的失恋相关。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分两部分:其一,前十段是作者在城里游荡时的感受,加上对求婚被拒那一刻的“闪回”;其二,后四段是不眠之夜的苦闷,以及最终的超越与升华。
开篇直接进入主题:我战栗。我闪烁又熄灭,/我震惊。我求了婚——可晚了,/太晚了。我怕,她拒绝了我。/可怜她的泪,我比圣徒更有福。作者一连用了七个动词短句,展示求婚被拒绝那震惊、后悔及无所适从的状态。而最后一句的基调显然和前三句不同——怜悯、骄傲、如释重负,与下一段中我会被算作/再生者相呼应。对一个年仅二十二岁的小伙子,这种失恋的痛苦,对“契约”的无知和渴望,失败后的轻松感统统交织在一起。
接下来是作者的漫游过程。他在马堡这个古城漫无目的地行走,穿越历史穿越自然,与其说是消耗体力,不如说是一种精神释放。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周围环境上的感情投射,步移景换。
其中第三段最精彩:铺路石发烫,街的额头黧黑。/眼睑下鹅卵石冷漠地/怒视天空,风像船夫/划过椴树林。一切都是象征。静与动、愤怒与和谐、坚硬与柔软都融合在一起。诗歌中既要讲“奇”,又要讲“通”。所谓“奇”,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陌生化”;而“通”,按我的理解,则是一种诗意的合理性。比如鹅卵石冷漠地/怒视天空,风像船夫/划过椴树林这两组意象既“奇”又“通”,真所谓神来之笔。
再来看看第七段:像扮演拥抱悲剧的罗密欧,/我蹒跚地穿过城市排练你/整天带着你,从头到脚/把你背得滚瓜烂熟。把自己想象成排练的演员,把情人当成台词牢记在心,且非常具体化——从头到脚。正是这种“陌生化”的效果,避免了陈词滥调,延长并加深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这首诗的高潮在第二部分,那是漫游的终结与醒悟的开始,若无这部分,“马堡”几乎是不能成立的。其中的第一段是过渡,即内与外的连接点:雾从四面八方打开它的包袱,/两个窗口悬挂一个月亮。/而忧郁将略过那些书/在沙发上的一本书中停留。首先想想雾的包袱得有多大呀,而两个窗口又构成具体的限制,打开,按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除去遮蔽——两个窗口悬挂一个月亮。
推动最后三段是一组统一的意象,即与不眠之夜对弈,其实也是与自己对弈。而作者不断引进外部的自然意象:月光、金合欢、白杨。夜莺,由于窗户敞开,它们加入到这场对弈中来,结盟或成对手。其中最重要的外来者是热情,那灰发证人,即诗歌本身,它如同不速之客,为历史也为诗人耗尽身心的一生作证。这画龙点睛之笔表明作者的决心。
全诗是这样结束的:杨树是王。我同失眠对弈。/夜莺是王后,我闻其声。/我去够夜莺。夜得胜了。/棋子纷纷让位给早晨的白脸。在这里,夜莺是女性的象征,作者并没有背叛爱情,尽管那爱情的临时代表抛弃了他。在这个意义上,夜得胜了。但似乎这已无关紧要,因为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新的生活无所谓输赢,迎接他的是早晨的白脸。
纵观全局,这绝不限于一首情诗,而是由于失恋引发的危机,包括精神漫游的历程,对理性世界的怀疑及对使命感的领悟。在我看来,这是帕斯捷尔纳克诗歌创作生涯的高峰。虽然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曾半开玩笑地提到自己“那些马堡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