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春风黍离 江南哀史
作者:钱汝平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水龙吟
淮河舟中夜离宫人琴声
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匝,朝朝暮暮。自都门宴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恨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德祐二年(一二七六)正月,元军进逼南宋都城临安,宋太皇太后谢道清奉表乞降,元丞相伯颜指挥搜索宋廷宫女、内侍、乐官诸色人等,随少帝赵?、皇太后全氏北迁,并令隆国夫人黄氏、朱美人、王昭仪以下百余人从行,太皇太后谢氏因病暂留临安。词人汪元量作为供奉内廷的琴师亦在从行之列。路经淮河之时,词人夜闻宫人抚琴之声,作为琴师的词人倍感惊心,久郁心头的故国黍离之思经琴声触动终于喷薄而出了,词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水龙吟》词。全词充溢着千种离愁,感寄万端,可作宋末江南哀史读。
全词从德祐之难起笔。起韵二句“鼓鼙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意,喻南宋亡国之悲。战鼓喧天,惊破了南宋朝廷的酣醉沉舞,宁静的皇城深宫内院骤降战争的风雨。海棠亭是唐宫中的沉香亭。宋乐史《太真外传》:“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侍从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此二句用唐天宝末年之变写本朝之事,既展示了宋末政局风云突变的惨痛情景,也检讨了南宋朝廷群臣醉生梦死,迁延招祸,以致国土沦胥,身被囚虏的屈辱教训。“玉啼金泣”借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仙人临载,乃潸然泣下”,写易代被遣之悲,颇为妥帖。“驼背模糊”“马头匝”,点化杜甫 《送蔡希鲁》“马头金匝,驼背锦模糊”之句,写沿岸护送的元军声势之盛,名为护送,实为监视促行,词人《北征》诗有“北师有严程,挽我投燕京”之句,就揭出了元军的真实意图。“自都门宴别”以下三句,思绪从眼前又回到了被遣离杭州时的情景,是对上句“此行良苦”的进一步申发,着力描绘北去水程之苦。“龙艘锦缆”用隋炀帝事,借指少帝所乘之舟,虽一为南下,一为北去,然俱是亡国气象。“龙艘锦缆”是夸张的描写,实际上少帝所乘之舟,并不豪华,它所装载的只不过是王朝灭亡的命运而已。此三句,既是舟载北行的真实写照,又暗含着国运改步,无力回天的象外之旨。“空载得、春归去”是虚实相得,极富深情的警句。元军陷临安后,宰相陈宜中出逃,拥立端宗赵是于福州,恭帝及太后被掳,词人在《钱塘歌》中描绘当时的情状时说:“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春”既是实指押解北迁时的季节,也是南宋国运的象征。“空”字洋溢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叹,说明南宋王朝已失去一切,被载走的只是春天不属于任何人而且对任何人一视同仁的季节。“归去”二字说得含蓄而富深意。
下阕转写舟经淮河时的感受。换头“目断”二句,笔势宕开,言东南半壁及淮河两岸皆已非吾国土,触景伤怀,哀痛不已。“受降城下”三句,化用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受降城外月如霜”句,联想繁华帝都的临安,自受降后也已“陵庙成焦土,宫墙没野蒿”(汪元量《杭州杂咏诗和林石田》)了,满目凄凉,令人心酸,而武林旧事却只能在梦魂中重温了。“粉阵红围”以下三句是说眼前这“龙艘”所载的皇妃宫女,不分宾主都成了臣虏,同处于逼仄的北行舟中,更深人静,拥挤着进入了梦乡。自身的生死,尽操纵在他人手里,“谁宾谁主”一语,苦之极,痛之极!江山改色、陵庙荒丘、俱成臣虏,这三桩恨事,正是春归去的具体内容,也是闻宫人抚琴声所发感触的中心所在。结末三句是说在大家都进入梦乡之际,惟有那羁愁满怀、憔悴瘦损的宫女在孤灯下抚弄着琴弦。那琴声低诉,却又像词人自己在谱写心曲。以此回应词题:夜闻宫人琴声。收束完密,意蕴深长。全词直如孤鸿夜唳,悲婉凄绝,令人低回不已,“亡国之音哀以思”,信夫!
一二七六年的德祐之变,划分了两个时代,身丁其运的词人中,涌现了一批背负时代苦难的歌手。他们的词从临安旧唱转为黍离悲歌,反映了辇下承平到东南沦陷的沧桑变故,汪元量就是这一批词人中的杰出代表。在传世的汪元量文集《湖山类稿》中,抒发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的作品占了大部,因此德祐的山河之变一直是汪元量心中挥之不去的创作主题,也是一个供奉琴师用血泪写下的伤心野史。汪森《湖山类稿后序》云:“水云(汪元量号)先生遭时改步,随三宫北徙,琐尾流离,冰天沙塞,魂销骨折,九死而不一生,其见诸诗歌,怨而不怒,怜而不激,忧愁摧败,而旧国故都不忘寤寐,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可谓深得词人之旨。即以本词而论,它选取了亲历的一幕,以疏宕的笔墨作周详的描述,是场景的再现,更是情绪的渲染,词人借宫女的抚琴,抒写了一曲亡国哀音,愁思抑郁,不可复伸。全词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全词重在表现被遣北上,舟行淮河的生活感受。上阕重在铺设场景,下阕紧扣题面,抒发感慨,同时用回顾与设想之辞,将时空延展于行前和将来,在凄凉酸楚的情感基调上统一到了一起,避免了章法上的平铺直叙,读来令人有波澜深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