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鉴赏文刍议
作者:肖振宇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解决了著作权的归属问题,现在我们再看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鉴赏。首先,司马迁以传记的形式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是楚国贵族,在怀王时曾为左徒。他聪明好学,知识广博,具有很好的管理内政和外交事务的才能,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争宠嫉妒,向怀王进谗言,致使屈原失去怀王的信任,并被其疏远。其次,司马迁交代了屈原作《离骚》的社会背景。当时的楚国是国君昏庸,政治黑暗,社会是非颠倒,正直的人不容于世。在读者未接触《离骚》之前,先对屈原和其生活的社会有了这样的了解,便于正确把握《离骚》的思想主旨。孟子虽然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鉴赏理论,但在具体鉴赏诗歌作品的实践上,却没有司马迁做得好。再次,司马迁解释《离骚》题义。认为“离骚”就是“离忧”之意。对于“离骚”之义,除司马迁的解释外,还有“遭忧”“别愁”“牢骚”等种种解释,至今尚无定论。不管司马迁的解释正确合理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司马迁是第一个在诗歌鉴赏时,注意对题义解释的。复次,司马迁探索了屈原作《离骚》的缘由心理。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在走投无路、痛苦之极时,都会产生怨愤之情,都要大声疾呼,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压力。屈原正直尽忠,反受怀疑,反遭谗害,他越想越悲、越思越痛,内心的怨愤痛苦再也压抑不住了,为抒心中的怨愤之情,他挥笔写下了《离骚》。再有,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借写香草美人,表达作者思君、思贤之情;礼赞古之贤君,讥刺当时社会;阐明社会道德标准;提出治理国家的政策方法。然后,司马迁总结了《离骚》的艺术特色。《离骚》的语言简洁、委婉;行文以小喻大,以人们熟悉的事物表明深奥的道理。最后,司马迁揭示了屈原其人与《离骚》其文之关系,对屈原和《离骚》给予高度评价。屈原人格高洁,故《离骚》中多写兰、蕙、茞、桂之芬芳之物;屈原品行廉洁,故《离骚》中多以死表示与世俗和恶势力抗争。屈原身逢浊世,而能去其污垢,在尘埃之外,保持自身的高洁,其人格之光辉将与日月同在,其所作《离骚》也将永垂不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感到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全面、系统、具体、详细,它涉及到了作品的作者、社会背景、词义、作者创作心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者和作品评价等各个方面。如果不纠缠个别问题,就《屈原列传》主流来看,此文主要就是对《离骚》的阐释鉴赏。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11)很显然,《屈原列传》这篇文章就是为《离骚》而作。在司马迁之前,没有哪一位诗歌鉴赏者对一首诗倾注如此多的心血,对其进行如此全面系统地分析鉴赏的。季札未能,孔子未能,孟子也未能。在司马迁之后,中国诗歌鉴赏又有了发展前进,鉴赏诗歌的理论不断丰富。尤其到了明清时代,人们的诗歌鉴赏实践经验越来越成熟,鉴赏诗歌的专著不断出现,如唐汝询的《唐诗解》、金圣叹的《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张玉谷的《古诗赏析》等。但这些诗歌鉴赏家们分析鉴赏诗的方式方法,基本上与司马迁的相同。司马迁对《离骚》的鉴赏为后人鉴赏诗歌开辟了一条正确之路。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第1161—1165页。
②③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25页,第30页,第3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215页。
⑥⑩(1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481—2482页,第3300页,第3314页。
⑦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2145页。
⑧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9页。
⑨凌稚隆:《史记评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534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