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荷塘月色》与江南士风

作者:肖玉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②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1页。
  侯运华:《江南士风与狭邪小说》,《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
  石 麟:《“士风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 参见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
  ⑤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 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湖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⑦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1页。
  ⑧ 参见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⑨ 参见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士林:《江南文化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 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1) 参见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12) 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13) 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14) 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329页。
  (15) 李 贽:《焚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7) 张大复:《闻雁斋笔谈》,转引自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4—85页。
  (18) 张岱:《自为墓志铭》,《张岱诗文集》,夏咸淳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9) 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
  (20)[美]约瑟夫•本斯曼、伯纳德•罗森勃格:《社会化:使人适应其社会》,见[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文化与个人》,何维凌、高佳、何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21) 参见倪婷婷:《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五四”的投影》,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22) 倪婷婷:《“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五四”的投影》,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23) 郁达夫:《现代散文导论》(下),《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40年版,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第205页,第206页。
  (24)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76页。
  (25) 参见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6) 刘士林、万宇:《江南的两张面孔》,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27) 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28) 《颜氏家训•勉学篇》,《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30)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31) 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