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作者:高红樱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觉得《论语》是“可再生资源”,只要你“挖山不止”,它永远会是宝藏无尽。按说《论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篇什,可是经过于丹“宇宙学”的眼光解读之后,感到耳目一新,惊诧于《论语》所潜藏的如此精彩的别样意义。这涉及到人如何看世界的问题,就如同书中第二十九页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于丹能够泰而不骄地解读《论语》,估计也是心中自有天地。
同一个对象《论语》,当于丹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审视它时,它呈现出了新的意义。不仅如此,《论语》一旦被于丹用新的眼光照亮,那些曾经以为在视野中处于边缘状态的经典回归到了人们视觉的中心,刷新出一种别样风范,让人刮目相看。《论语》是蕴涵着复杂的隐秘信息的宝藏,其种种隐秘信息因为于丹的点亮再次得到彰明。《论语》这部遥远的文学作品因现代眼光的照耀掸去尘埃,重现其被时间遮蔽的熠熠光辉,道不远人,先贤的“博客”在当代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在以一种大宇宙的眼光解读天地人之间的奥秘。她在天地人的和谐中阐释《论语》,而不是复述《论语》,她在自己的心灵中照拂《论语》,而不是旁观论语。她的阐释是作者的现在世界与阐释对象的过去世界相互激活、相互唤醒,进而达到“意向融合”的地步。正如她所说:“《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亡、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她的这种阐述从中国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就开始了,从“天数极高、地数极大、盘古极长”得出“人的意义跟天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这种解读与阐释不同于天地神秘非仰视才见,人处于从属地位的庸俗之见,亦没有“人定胜天”豪气干云的傲慢偏见。这种“人生宇宙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共生之美、整生之美、和谐之美,主客体之间是一种对应性的自由实现,相生相宜、和谐共生。“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呢?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生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强大。”于丹凭着现代世界的理念穿透发现过去、读懂过去,从而在与经典的对话与互动之中彰显所解读对象的现实意义、新生意义,于绚烂之后,归于平淡,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真理都是最朴素的这一基本道理。
再来看于丹笔下孔子理想的人生,这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与天地相通的人生。曾皙曰:“莫春者,春服即成。观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最理想的人生状态、最渴望的现实理想是到了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群孩子,大家一起相聚在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沂水旁边,沐着春风,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一个人在解冻的大地和明媚的春光中释放心情,发现自己与万物在本性上是那么接近,这样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种以天地为怀、以万物为友、因任自然、顺天体物的“生态眼光”“乐土情结”“舒展姿态”无疑也是应该得到普遍认同的。迈步自然,打开心灵通向自然的大门,让精神走向那片更加开阔、更加充满生机的大宇宙空间,这一点恐怕是长期局促于斗室的城里人所无法理会的。毕竟现实社会隐于山林的小隐多,隐于闹市的大隐少。无论是对于天地精神的把握,还是对于自我心性的参悟,于丹既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她的读者,给了当代人一个最有价值的生命参照。
至此,于丹以古人博大的胸怀、真诚开放的心灵去拥抱《论语》,拥抱宇宙之间本来和谐的万物,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把人与自然、天地的密切和睦、相得益彰视为人生必读,把一种生态意识的朴素情结融贯在心得之中,成就一种挥之不去的余音和绕梁三日的境界。
此“映日荷花”该会带动未来文学天空的“接天莲叶”,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