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诗歌意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作者:黄志浩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第二种:情境。特点是:以情为主,景为情设,情中带景。情重,景散,意明。这类诗歌的意境构不成整体的艺术画面,它是根据情感的需要设置情境,为抒情服务。且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称此诗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忧国忧民的诗人终于等来了“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喜讯,满心的喜悦不可抑制,倾泻而出。全诗就是围绕着一个“喜”字,来展开情境。首联写喜出望外之情,用喜极而泣加以烘托。颔联紧承上面写来,先写妻子的愁容一扫而光,继写自己匆匆收拾准备回乡的狂喜之情。下面四句乃想象之辞,战乱一旦结束,一路返乡不用再担惊受怕,所以可以放歌纵酒,伴随着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色,与妻儿们高高兴兴地出发,颈联所表达的情景,恰与其《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之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何等的快意!尾联用“即从”、“便下”与“穿”、“向”四个极其连贯的动词,绾结四个地名,一气直下,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由于诗人扣住了“喜”字来写,以情为重心,以此带景,移步换形,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正如《杜诗说》所云:“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这说出了杜诗善于营造情境的特点。这类诗歌的艺术画面虽不如山水诗那样的统一浑成,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仍有着意脉上的贯串和联系。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咏怀古迹五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李商隐的《锦瑟》等无题诗均是。
  第三种:意境。特点是:以意为主,以气取胜,富有理趣,意中传情。意重,情浓,景淡。这里的“意境”与今天概念不同,特指一种以立意和理趣取胜的作品。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总把意境等同于可以再现的艺术画面,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从创作的实际出发,这样的认识又欠全面。因为有不少佳作,如果说有什么艺术画面的话,它不是通过诗歌的字面去获得,而是要依靠读者从诗人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和气概中去把握。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说的“喜怒哀乐”,除了指人的情感外,当还包含有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当然这种理性的认识,是要通过感性的美的形式来表现的。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作将诗情与哲理相结合。前四句以龟蛇为喻,说明万物都有“竟时”的客观规律,中间四句以老骥起兴,写出壮士暮年雄心不减的豪情,后面四句直赋哲理,指出虽然万物有终,生命有限,但生命的长短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保持乐观的精神,就可得到生命的延长。诗人一反常人悲衰嗟老的颓丧情绪,以辩证的思想,诗化的哲理,升华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和启迪。这无疑也是一种诗的意境。诗化的哲理,有时可以超过形象的描写。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另一唐代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两首同题诗意境相似,俱为佳作。但王诗的三、四句,将眼前之景升华到一种极富哲理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广泛而深刻的启示,不能不说要略高后者一筹。唐代杜牧的《乌江亭》诗则借项羽之事全篇议论:“兵家胜败事不期,忍羞包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更是理趣多于情致。
  也有的以意取胜、以气取胜之作,看似形象性不足,但其审美价值正在于凛然之正气和正义之中,也是一种意境。比如: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贾岛《剑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前一首宛若一幅泼墨写意的剑客图,剑光闪闪,豪气逼人,语意劲直,却又意在言外,余味无穷。后一首借助历史,言短意长,决绝刚烈。
  还有的诗意很朴素、清晰,但却能引起人的思索和联想。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家铉翁《寄江南故人》)
  
  《悯农》两首以关注农民疾苦,感叹盘中之餐来之不易而家喻户晓,传诵不衰。其中的第一首语言平易如农谚,而三、四两句,语意却力透纸背。“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强烈反差和畸形现实,对时代黑暗入木三分的揭露已不言而喻。比王建《水运行》:“去年六月无稻苗,已说水乡人饿死”,更耐人寻味,也令人不由联想到晚唐陆龟蒙的《新沙》诗:“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其中所包含的辛辣讽刺,使我们可以找到农夫饿死的根本原因,也更加理解了罗隐《雪》诗中的“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的弦外之音。《寄江南故人》诗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家铉翁,他官至端明殿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等职。后出使元廷被扣,但拒不出仕。这是南宋亡后,他写的怀念故国之作。由于他是四川眉山人,所以上联一句写故国,一句写故乡,爱国之志写得很明白。下联写失去故国、故乡之痛,夜里梦中,不知魂归何处。诗中仅以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声感发情思,但其思绪之痛苦,胸襟之浩渺,真令人挥之不去。
  对意境的分类,不但还可进一步地细化,而且即便是上述的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在很多情况下,还存在着互相交叉、结合的现象。譬如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全诗句句写景,似乎乃“物境”之作,但其诗意之结构上却是移步换形,一句一景,极富跳跃性,又似乎是以“赏春”之情贯穿全篇的“情境”之作,但综合观之,此诗毕竟以写景为主,故似仍以“物境”为主。总之,把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和分类,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都具有指导意义,它使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中更为明确、更为自觉;对鉴赏者而言,由于对意境认识的深入,所以当他们在赏析诗歌之时,就可对不同之作品,尝试不同之赏析角度与方法。譬如以“物境”为特点者,就不必于诗中强索托寓;“情境”者,就应把握其感情之流程或情思之要穴;而“意境”者,则大可玩索其中之意味或理趣。注意了区别对待,诗歌特点之把握当也会更加准确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