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飞翔”

作者:张秀见 刘 黎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最后,奶人的飞翔在历史文化上拥有新的含义。在他飞翔的过程中,遥远的过去与无助的现在交相辉映,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物个性得到完美的融合。从文章伊始保险推销员罗伯特·史密斯自杀的日子算起,直到奶人决定飞翔那天,时光走过了漫长的三十三年。在这三十三年中,故事情节表面看来是按照向前的线性发展来记述奶人的人生轨迹,但实际在此过程中,小说却通过不同的手段辗转回到了过去,如通过记起相关的人物、通过空间转换和通过家族历史的碎片式展示等等。尤其在随后奶人寻根觅祖的过程中,循环与扩散的模式更为明显。原来存在于奶人记忆中的传统文化碎片在寻觅过程中逐渐扩散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甜大哥飞走了”的歌曲,在奶人去南方寻宝之前一直是以碎片式的、不完整的模式出现的,而且奶人对其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当奶人到达南方,在等待修理汽车时,看到了一群黑人儿童在跳着圆圈舞并完整地唱着这首歌曲,他开始了解了其中隐含的有关自己家族的历史,而且从家族历史逐渐扩散到整个黑人种族的历史。此时的过去已不再呈碎片式,而是与现在交相呼应、平行发展。这种呼应与平行既体现在作品一开始史密斯的跳跃和奶人后来的飞翔中,也体现在小说开始与结尾处对所罗门之歌的吟唱中,还体现在奶人的重获新生和派拉特的死亡中等等。通过循环与扩散模式,奶人找到了自己祖先的真实姓名,在了解他们的光辉业绩,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也重建了自己的身份。塞奇指出“他有了成为神话般过去的一部分经历。他能认同那个展现在面前的永久、神圣的现实。因为这种认同,他能走出他那平淡无奇、以自我为中心的日常生活。他的个体生命得以非个人化,得以升华。”[17]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奶人并未停滞在过去,而是以一种崭新的态度重新评价社会现实。此时的他不仅深爱自己的种族及文化,而且深深理解了黑人女性,理解了她们的牺牲。比如前女友哈加尔为什么要刺杀自己;为什么派拉特即使脚不离地也能飞翔;终于明白母亲露斯的种种古怪行为其实是由于父亲的蔑视所造成的。这一点也与传统黑人男性经典作品截然不同,既没有歪曲黑人女性形象,也没有令黑人女性集体失语。除了客观反映女性形象以外,还把黑人女性看作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赋予黑人女性以重要的历史文化含义。
  这些都令奶人的飞翔在历史文化上拥有新的含义:即他的飞翔是为了摆脱现代社会物质至上的主流文化的束缚,为了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解放,而不是像其祖先所罗门那样,飞翔只是纯粹为了逃避奴隶制度的罪恶,或像小说开始的保险推销员罗伯特·史密斯那样,因不堪重负的压力而选择跳楼飞翔。通过飞翔,奶人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中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承担起对自己过去的责任,并且在对别人的爱中得到了拓展。
  综上所述,奶人的飞翔实际是一种融合与创新的飞翔。在飞翔过程中,他不但把萦绕在心头的各种经历与见解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且也完成了自我的重建与延伸。在诸多飞翔模式中,奶人的飞翔是莫里森最为推崇的一种模式。通过飞翔,奶人完成了对黑人历史文化及自我的重塑。他的重塑过程不但反映了他对爱的渴望及种族身份的认定,也反映了他对别人的升华了的爱。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种族的妇女。这才是托妮·莫里森的关注所在,因为它反映了莫里森所关心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美国黑人如何重塑自我,如何生存及如何学会去爱,去爱自己的种族,爱自己种族的女性,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①⑦ David L.Middleton,Toni Morrison's Fiction.New York:Garlang Publishing,Inc.,1997.P112,P127.
  ②[11][14] 泰勒-格里思(Danille Taylor-Guthrie):《托尼·莫里森访谈录》。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P122,P133,P74。
  ③[13][17]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P92,P96,P94。
  ④⑧ 苏珊·布莱克(Susan L.Blake):《所罗门之歌中的民间传说与社区》,MELUS。1980年第七期,P80。
  ⑤ 尚奇(Notozake Shange):《采访托尼·莫里森》,《美国拉格泰姆》。1978年11月,P48-P49。
  ⑥⑨[10][12][15] Wilfred D.Samllels and Clenora Hudson-Weeds,Tony Morrison.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9,P70,P73,P59,P60,P71.
  [16] Cited from David L Middleton,Toni Morrison’s Fic-tion.New York:Garlang Publishing,Inc.,1997.P65.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