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自责?自励?失望?希望?

作者:火 源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人们只看到吕纬甫对顺姑的感情,而忽略了顺姑对吕纬甫的感觉。鲁迅用简洁的笔致暗示了阿顺对吕纬甫的爱情。这种爱情就是青年对鲁迅的依赖转化来的。鲁迅“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写这句话是在1926年,“三四年前”正是1922到1923年)。他们的真诚和希望,使得鲁迅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他还说:“我曾经尝得,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所以几年以来,有人希望我动动笔的,只要意见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够支撑,就总要勉力写几句东西,给来者一些极微末的欢喜。人生多苦辛,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惜一点笔墨,给多尝些孤独的悲哀呢?”⑥
  这才有小说中那段情节:吕纬甫面对顺姑热情的一大碗,虽然感到惶恐,虽然吃了几口就想不吃了,然而无意中,忽然间看见阿顺远远地站在屋角里,就立刻消失了放下碗筷的勇气。他虽然体验到硬吃的苦痛,然而吕纬甫说:“我毫不抱怨,因为她过来收拾空碗时候的忍着的得意的笑容,已尽够赔偿我的苦痛而有余了。所以我这一夜虽然饱胀得睡不稳……也还是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鲁迅是不是真的吃过不可口,却非常甜的“荞麦粥”,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确勉力为青年服务,为他们改稿、荐稿,这两种情境是同构的。吕纬甫辗转各地为顺姑买花,又千里迢迢去送,并承认这件事并不是被动的,还有点自愿,这也正是和鲁迅对青年的态度一样的。鲁迅珍惜青年们对自己的爱,并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所以勉力做出牺牲。
  他要爱护这些珍贵的纯真和美好。由于整理国故间接帮助了鲁四老爷(《祝福》)和四铭(《肥皂》)等等对城乡的统治,所以他也有责任加以反对。他说:“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⑦也就毒害了青年。于是他鼓动自己起来为青年斗争,支持他们行动起来,破坏回潮的黑暗势力。
  当然,鲁迅的心情要复杂得多。他虽然因看到废园而兴奋,但他也会“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那是因为他面对沉沉的黑暗,难免没有独自抗争的踌躇;当他“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总之,一旦回到现实,又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他“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和吕纬甫一样由于失望而产生的空虚感。吕纬甫做了两件事:移坟和送剪绒花,结果都是达不到目的。虽然自己愿意为他们带来幸福,可是又眼看着黑暗的环境吞噬年轻人的希望,而自己却没有办法。于是他难免会感到彷徨,不知道所作所为究竟值不值得,所以好像无可无不可,终于造成了模糊敷衍的心理。用空虚和失望来概括鲁迅写这篇小说的心情未必不可以,但那是战士的彷徨,是陷入重围时的躲藏。
  在上面的分析中,有时把鲁迅、“我”和吕纬甫混在一起。这样做的依据是这三者本来就是三位一体的。周作人告诉过我们关于他们在经验上的相同性。三者不止有这种外部的相同,鲁迅在写作这篇作品时的心境,也正和吕纬甫一样。对吕纬甫的谴责,就是对自己的谴责。想起可贵的青年们和雪中的红花是提醒自己,要重新振作起来,和青年们一起前进。经过这篇小说的创作,作者审问了自己的灵魂,凝视自己内心的软弱,使自己羞惭,将麻木的心理刺激一下。他也因为反思使得精神一振,如同噩梦一样,醒来可以更坚定地前行。于是有了作品结尾处那种复杂的感觉:“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这时原来满目的萧条感全然没有了,相反出现了一种轻快和自信。正由于这种三位一体性,使得作品中呈现出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特色——这篇小说也就可以看作战士彷徨时的形象化的沉思。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鲁迅写信给孙伏园,让他在《晨报》上发表自己的讲演稿《未有天才以前》,说明鲁迅已经决定正式和整理国故派决裂。一九二五年,鲁迅以独异的姿态抵制“青年必读书”,绝不是故作惊人之举,而是责任心促使他不再敷衍的标志,是战士调整好心态重新披挂上阵,开始新战斗的标志。
  (责任编辑:赵红玉)
  
  ① 鲁迅:《240330致钱玄同》,《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 鲁迅:《青年必读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③⑦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④ 鲁迅:《040205致胡适》,《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1页。
  ⑤ 鲁迅:《040209致胡适》,《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3页。
  ⑥ 鲁迅:《写在<坟>的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7页—第288页,第28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