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鲁迅真的“仰视”人力车夫?

作者:古大勇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因此,当鲁迅尝试在《一件小事》中正面描写人力车夫时,必然要与他一贯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以及小说创作观念发生内在冲突。从创作心理角度上说,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和启蒙主义小说创作观念,使他创作表现“国民劣根性”的题材和文学形象时得心应手,屡出佳作。而当他要背离自己一贯的创作宗旨来正面描写人力车夫时,由于他与被描写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他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以及启蒙主义创作观念作为一种强烈的离心力,妨碍他自然亲切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容地以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形象描写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丰富人物的内涵,但“政治表态”的愿望又使他不能不表达“劳工神圣”的时代主题,于是,小说中的“裂缝”与“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小说中的“我”认为老女人没有受伤,是“装腔作势罢了”,认为车夫不必负责任,是“自讨苦吃”,从此处细节可以看到此时的“我”对车夫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是,鲁迅为了急切地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不顾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逻辑,马上来了个意义上的升华,当车夫扶着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的时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阵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对于这一段,靖辉的分析很有道理:“这种情感的变化因缺乏必然性及时间的急促而实在有些不自然和突兀,读者的阅读心理很难跟上并合拍于这种变奏,更何况‘我’与车夫之间的比较缺乏严格意义的可比性与合理性。”⑤因此,这里对于“我”和“车夫”的描写是不很成功的。倒是小说中那个并不重要的“老女人”形象写得较好。“老女人”并没有受伤,却装着受伤了,这有点类似耍无赖。周作人在介绍《一件小事》的车祸事件时说:“在当时这类事件的确常有,特别是老太婆,这样来寻事讹钱。”⑥鲁迅在勉力歌颂人力车夫的同时,不自觉地又流露出他一贯的国民性批判立场,也许他并没有清醒意识到此点,这不过是他潜意识的一种惯性使然罢了。他描写老女人的细节是自然真实的:“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鲁迅不自觉地批判了老女人的耍无赖“国民劣根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一件小事》其实是一篇内在的矛盾的作品,它是民粹主义的,又是反民粹主义的,但我想,鲁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他没有想到很不经意地写出这个‘老女人’,其实足以把他欲表达的主旨‘解构’掉。但唯其没有意识到,才说明鲁迅思想深处的反民粹主义倾向有多么强烈。”⑦而这种强烈的“反民粹主义”倾向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写作《一件小事》时期,鲁迅也受到尼采的深刻影响。他早期从尼采那里择取了“非物质、重个人”的“超人”哲学思想,中期则侧重吸收尼采反对偶像崇拜、“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无论是早期还是中期,尼采哲学的个性主义精神都深刻地影响了鲁迅,而一个相信尼采个性主义哲学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是不会对一个不具个性主义内涵的人力车夫产生敬仰的。总之,鲁迅在写作《一件小事》时期,虽然同时受到尼采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但是前者的影响是深刻内在而主动的,后者的影响是表象外在而被动的,前者的影响基本是贯穿一生的,后者的影响只限于五四后特定的短暂时期。
  本文提出以上观点,绝非认为鲁迅是多么贱视下层民众,实际上,鲁迅对下层民众始终怀着博大的人道主义爱心,但是,“爱”显然不能和“仰视”“崇拜”画上等号,因此,不要混淆两者界限,尤其不要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这是笔者所期望的。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①③④《鲁迅选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第62页,第233页。
  ② 《鲁迅选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⑤靖辉:《怎样看〈一件小事〉——兼与李靖国先生商榷》,《名作欣赏》,1999年4期,第116页。
  ⑥周作人:《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⑦ 王彬彬:《为批评正名》,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