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个人潜质的启示与开发

作者:张文杰




  [摘要]色彩教学一直以技法教育为重,而忽略了思维和观念的培养。培养创造型的艺术人才是艺术教育的目标,而个人潜质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个人潜质的启示与开发,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可商榷的想法。
  [关键词] 色彩,潜质,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o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1-0060-03
  
  尽管我国的艺术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也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我国的美术教学,一直以技法教育为主,过分重视技术而轻视创造,鉴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衡量作品质量的优劣,亦是以技术标准为尺度,忽略思维和观念的培养,尤其是扼杀了创造力的滋长。教师已经习惯了在学生实践之先,提出这样那样的规范,就像是在做一场政治报告,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可遵循的戒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太过标准化和单一化,学校变成了工厂,教师变成了加工零部件的机器,学生变成了零部件,出厂检验又是标准化的,这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陷入盲从和懒惰的状态,产生思维被动,致使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毫无生气,造成了为技术而技术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色彩的兴趣,磨掉了个人敏锐的艺术感觉,束缚了学生个人潜质的发挥。
  然而,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在个性和创造性的层面,艺术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启示和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培养创造型的艺术人才。这就要求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使受教育者自由地去发挥艺术个性,体现其独特的气质,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1释放学生的个人潜质
  
  潜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潜能。从字面上理解:潜,是不露在表面的意思。它是由精神上的肾上腺引发出的潜力。人从诞生起,潜质便开始形成,人的潜质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每个人都有一座金矿。每个人的真正自我都是有磁性的,关键是有没有压抑自我的创造力和表现自己的勇气。“不良的个性”也可称之为“被压抑个性”是对个人潜质的一种压抑,其特征是不能表现内在的创造性自我。
  要释放个人潜质,首先要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情绪。放松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罗恩菲尔德在他的《创造性与心智的发展》一书中指出“自由表达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当这种自由表达由于自信心的丧失或成人观念的强加而遭受挫败时,其结果便导致心情烦闷和精神失调。儿童的创造能力的激发,将最大限度地减轻这种征兆。”他同时指出“培养健康的心智同样是极其重要的”。
  包豪斯艺术学院的伊顿教授,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都要进行“放松、深呼吸和集中注意力方面的活动,从而为进入正式学习状态作好心身两方面的准备”。伊顿指出:我的教学设计皆在通过吸引他们的个体才能来引导他们掌握艺术表达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努力营造一种有可能产生独创性作品的创造性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应当认识“他自己”,他的独创性作品必须是“名副其实的。我承认具有创造力的自动作用是艺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里德认为“威胁着人类的巨大灾难不是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可怕事件,而是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共同灾难起源于个性中自发性创造能力的压抑”。
  其次要尝试未知。造成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而不是无知。未知领域是充满创造力的源泉,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敢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一旦你敢于探索那些陌生的领域,便有可能切实体验到种种乐趣。要知道任何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保持“童心”具有重要的意义。苏东坡曾说“绘画与儿童邻”,也就是说,艺术家要始终像儿童那样,有一种天真、好奇的稚拙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富于原创性,才能使个人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提倡师生间的互动
  
  我国与美国在教学上最大的差异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善于听老师的话,取爱老师的成分大,自己在思维上比较消极。一旦给学生过多的自由,学生还无所适从,总是在问:这会影响成绩吗?这与我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有关,死搬硬套的因素较大。而美国的学生不太看重最后的考试成绩,比较重视原创力和创造性。在评判成绩时,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而我国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美国的教师也不太在意学生是否对自己尊重,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教师唯我独尊,强制灌输式的传授方法,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用一种模式把他们框定起来,以致学生自己把技巧变成创造力的桎梏。
  色彩对于画者来说,感性多于理性,也就是说色彩是感觉上的东西。如果每个学生都能不受影响地凭自己的感觉作画,都能画出很好的作品。大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曾这样教他的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画,甚至随意去画。开始学生不敢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悟到了许多,收获颇丰。这就是大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学生要擅于思考、分析,老师不要给学生完美的答案。李政道先生说:“学生只知道思路,而不知道答案。”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坚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师承的学生,他们本身就存在着生长环境和风俗上的差异,有不尽相同的饮食习惯,自然也就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了解学生,读懂学生,有的放矢。要充分地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放手去画。这样学生会在自由自在的作画中,寻找到许多乐趣,会流露出每个人的天性。要提倡师生间的互动,形成开放式的学术氛围,真正做到寓教于娱乐之中。
  
  3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误人子弟很容易,但要做好一个美术教师却很难。当然这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好的标准,而是懂得艺术发展规律,了解艺术创造的心理,能容忍不同风格的画风存在,不独立门户,有着广博的人文修养,能够触类旁通,循循善诱。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注意到他们的发展苗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对色彩的感觉因人而异,就是面对同一组对象的色彩,有人会感到冷一些,有人会 感到暖一些,这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正常的。这里提倡的色彩关系,是画面上的色彩关系,只要画面上的色彩关系好就是一件好的作品。
  艺术创作是“以偏盖全”,这个“偏”,恰恰是作者的长处。教师要抓住这个长处,视其需要进行引导。
  
  4基础与创作相结合
  
  基础是为创作服务的,学生在基础阶段萌发的创造性因素是创作的最好契机。且基础永无止境,基础失去创作的目标也会变得无目的性。再者我们所认为的基础就是技法的无休止的训练,而且这种技法训练的时间越长创造力越弱。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创作任务融进去,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有目地的基础训练,创作需要什么就去索取什么。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验证。
  基础与创作不能脱节。查看西方美术教育的资料,很难发现他们在教学中存在基础和创作的隔离状况,却是在基础教学中融入了许多创作的因素。原因是他们并不是那么狭隘地限定基础的范围,而是把许多培养创造力的因素注入了基础教育之中。他们是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认为“艺术在教育中之所以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先于其他任何科目或学科早早地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而我国基础与创作的教学是分隔的,基础就是基础,创作就是创作,分的很清。四年的本科教育,三年半的基础训练半年的毕业创作。认为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却不能甚至不会创作。培养的是工匠,却不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创作需要有选择的色彩基础训练,可以使学生的个人潜质深入开发,因为创作之所以为创作它应是创造的体现,应该是匠心独运的作为。
  
  参考文献
  1[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