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加强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能力训练

作者:杨清波




  [摘要]口译是以口头的形式把口语或书面语用另一种语言准确通顺表达的过程。优秀的口译译员在处理两种语言意义转换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语言的应用技能,取得最佳效果。而优秀译员的培养,在口译教学中应当以三种能力训练为主: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能力。
  [关键词]口译教学,语言能力,技术能力,个人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1-0069-03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完整、准确的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借以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为目的的交际行为。口译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是语言活动,同时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口译教学是教授学生以口头的形式把口头或书面的讲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通顺的传达过来的活动。
  口译是一门对专业有很高要求的职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译员,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培养译员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口译教学对口译译员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很多人以为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把翻译教学看成基础语言教学的附庸。然而实际上,口译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为语言教学服务,但语言教学不能代替翻译教学。口译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还是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语言教学,这是由口译自身规律所决定的[1]。因此,在培养口译译员时,既不能把口译课上成精读课,也不能用口语课或听力课代替口译课。
  在口译活动中,译员要经过摄入语言符号→理解其内容意义→转换结构→输出另一种语言符号进行表达这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和交际行为过程。只有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培养口译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一名优秀的口译员,应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考虑[2]。结合英语语言特点和具体口译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英语口译教学应当着重加强译员的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能力的训练。
  
  1语言能力的训练
  
  语言能力指的是对至少一门外语知识的全面掌握,包括语法、词汇、修辞、语体、语用、语音语调等各方面的知识。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包括英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能力训练,也称为双语训练。
  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口译译员要孤军作战、即席作一次性翻译,这就要求译员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要好,词汇量要大。合格的口译译员的基本条件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语言学习,能够达到进行口译活动所需要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基本胜任口译工作。学生在翻译中的困难“主要是词汇量不够,不熟悉有关术语和表达法;外语基本功不过硬,在词的搭配上常常受母语的影响,尤其是在‘快’的压力下,往往来不及分辨同义词、近义词,而采取生硬直译的办法”[2]。另外一个翻译中的困难是对英语的理解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相对来说,英语的句法较为复杂,句子可能相当长,经常出现句子套句子的现象,这无疑就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针对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语言学习中应当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语法到词汇,从语体到语音语调力求精通掌握;灵活使用普通的小词、常见词,学会使用概括性强的词来释义或意译,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弄清词语的搭配;其次,加强英语长句子的听译训练,最好是从训练之初就让学生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的英语,借以了解英语口语体的特点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为日后的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汉语语言能力方面,口译译员面临的问题要少一些,但是作为优秀的译员,完美恰当的母语表达和理解也是必需的。母语训练方面,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讲话干净利落,清楚连贯,普通话标准;另一方面要善于理解,广泛阅读。为应对不时之需,译员对古汉语、成语、谚语、甚至地方方言都应熟悉了解,培养应变翻译能力。
  
  2技术能力的训练
  
  目前,国内高校的口译课程训练方式以题材训练为主,即在教学中,以介绍专题口译为主,突出专题术语的翻译。教材中还没有一本较好地解决了语言和技巧并重这一问题[2]。作为口译教学,教师应当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加强技能训练,以此来弥补教材中的缺陷。因为在口译工作中,什么样的题材都可能遇到,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口译课堂应当主要是传授口译技巧的课堂,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技术能力指的是口译译员的知觉能力,包括:听力——对源语的识别速度;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记忆力——即时记忆力和延时记忆力;速记能力——快速转换能力和反应应变能力;承受高强度长时间脑力活动的能力等等。具体的训练方法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的技能训练并不能涵盖所有口译技能,但是至少在口译训练中口译教师应当充分训练这些技能。在训练中,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一点,在“训练材料”一项中已经做出了说明。其次,各项技能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因此,一项“训练项目”可能训练不同的“训练目标”。
  
  3个人素质能力的训练
  
  口译是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是语言活动,同时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口译译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听清源语→理解内容→转换结构→目标语表达这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口译工作的即时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口译工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口译译员的特殊性。
  一名优秀的口译译员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严肃的工作态度、广博的语言外知识、稳定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把握交际局势的能力、出众的记忆力等。这些素质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是后天学习得来的,但两者都可以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一方面,口译课教师在传授口译技巧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外事纪律学习,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由于口译和现实关系密切,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优秀的口译译员应当关心世界大事,注意随时学习、积累知识、收集资料。概言之,口译译员应当有渊博的语言外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传统、风俗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口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博闻强记、与时俱进的习惯。再者,口译课堂还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模拟式口译,突袭式口译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干扰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在训练学生个人素质能力方面,经验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各种模拟翻译练习。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3种训练方法:
  1)模拟大会翻译:教师安排两名同学分别充当发言人和译员,其他同学作为听众来评判译员的表现。教学经验表明,前几次的模拟翻译时,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出色译员所不应当具有的素质,如手足无措、表情不自然,挠头,伸舌头,扯衣服,不敢正视观众,口头语现象严重等。但几次模拟大会翻译之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提高很快,甚至有的表现出了近乎专业的心理素质;
  2)模拟记者招待会:口译课开始之前,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设定一名翻译,其余的作为新闻发言人;一个小组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作为各大媒体的记者进行提问、采访。模拟记者招待会的主题可以自定,也可以老师指派,原则上是天文地理、国内国际、各行各业无所不包,无所不可。实践证明,模拟记者招待会不但可以练习翻译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即席发言能力和社交场合的讲话能力,而这些都是口译译员的基本能力;
  3)对话翻译:此法广泛应用于谈判、生活、协商等外事活动中。此类翻译练习的设计很简单:学生3人一组,分为甲方、乙方和译员3方,根据老师提供的翻译提纲或者是自己设计的提纲进行小组内练习。另外,在进行各种翻译训练时,可以适当地播放背景噪音,来增强翻译训练的实战性。
  总之,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教学训练最终归结为能力训练。只有当口译人员在经过了系统的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能力的训练之后,他才有可能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出色的个人素质,才能最终成为一个沟通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交谈双方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翻译,2001,(2).
  2吴冰.关于口译教材编写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