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主要原因

作者:熊 飞 郭秋光




  [摘要]当前,在中国高校,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所淡化。这一淡化的主要原因有:全球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渗透,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问题的产生,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缺失,影响了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提升与巩固;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失落。
  [关键词]部分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主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18-04
  [收稿日期]2005-11-26[基金项目]*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03)。
  [作者简介] 熊飞,男,(1974-),江西九江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郭秋光,男,(1966-),江西吉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主要表现为四大模糊:①指导思想上模糊。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②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模糊。不能准确区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上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③唯物论与唯心论界限模糊。在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唯心主义、伪科学在部分高校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市场;④政治是非与学术自由的界限模糊。部分高校学生不问政治,有的则把政治是非学术化,不能正确区分学术自由与政治是非的界限,从而回避和淡化政治是非。当今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倾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深思:今天的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武装他们的头脑,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深入探究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的深层原因,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西方意识形态向高校渗透,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
  
  全球化是一个经济、信息和文化整体发展和推进的过程。它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大大超出经济领域本身,还波及到了信息领域、教育文化领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金钱至尊的不健康思想和意识随之侵入我国高校的思想意识领域,腐蚀着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
  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凭借主导全球化进程,制定出许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规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总体而言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过于向往西方,甚至于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取向的混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从而淡化了共产主义的价值信念。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中引进的西方教育和文化,在给予我国传统教育多方面补充和启示的同时,无形中也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柔性挤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西方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大学生增添了比较、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样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获得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更多角度。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地位边缘化,使一些大学生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甚至已不是厌烦马克思理论的说教,而是从根本上否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全面质疑它的科学性。
  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异军突起,迅速地渗透到校园。互连网使学生获取了很多书本上获取不到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但网络也对高校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络信息的急剧递增与信息传递渠道的极度多元化使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控制的信息发布和封锁被打破,统一的舆论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使国家苦心培养起来的集体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信仰发生危机,建立在民族国家意识之上的文化归属感有可能被瓦解;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大量发表丑化社会主义的言论,转贴反动文章,散布谣言,攻击中国共产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在千方百计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腐蚀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
  总之,在全球化时代,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严重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信念,从而淡化了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
  
  2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问题的产生,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特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和发展。其具体表现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1]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的弱点和带来的消极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使一贯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同利益主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相互竞争,优胜劣汰,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些现象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影响到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评价。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多元所有制结构、多元分配方式、多元利益格局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过去统一而具权威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和质疑。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而排斥所谓“统一意志”和主导价值。在物质利益驱动下的人们,开始将物质利益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的原动力,使人们在衡量人的地位、价值、意义、作用时,自觉不自觉地以“物”作为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是使人们厌恶政治口号和主义。从而一方面加速传统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退化,另一方面使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与过去传统意识形态相去甚远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新的人生哲学。而这些观念在高校的盛行则必然淡化和消解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地方的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体现不充分,使人们对政治产生冷淡、排斥甚至抵触情绪;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存在,成为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使人们对政治说教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少数党政干部思想僵化、墨守陈规、遇事推诿、办事效率低下,搞形式主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地方和部门党风不严,政风不正,以及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或监督不力甚至监督制度名存实亡,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