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作者:佟晓梅




  [摘要]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必须熟悉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因此,翻译教学要注重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在翻译教学中应渗透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57-04
  [收稿日期]2005-12-12
  [作者简介]佟晓梅(1972-),女(满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0引言
  
  “文化”表征着传统和信仰,人从一出生就浸润其中,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行为都受这种文化的制约,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人生活在其思想规范之中。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无疑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因此不同文化的沟通自然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1]。可见,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难怪有的学者认为,翻译的难与易、好与劣,与其说与语言有关,倒不如说主要与文化有关。
  
  1翻译教学的内涵及界定
  
  对翻译教学基本概念的界定,意见不一,可谓是见仁见智。加拿大学者德利尔(Jean Delisle,1981)首先提出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概念,认为“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工具,用来检查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翻译教学”则是为了培养专业翻译技能而进行的教学。我国自1997年来,理论界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例如,穆雷提出要区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认为“教学翻译”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翻译,“翻译教学”指以翻译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学[2],前者针对的对象是非外语的人文社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后者针对的是外语或翻译专业的学生,尽管在选用材料和培养目标方面均不相同,但是两种翻译教学都非常重要,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翻译人才的培养。
  
  2跨文化交际意识
  
  2.1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中的有效性。“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3]。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为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加上社会文化能力(能够与另一文化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
  
  2.2“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基本目标
  对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应达到以下几个基本目标:
  1)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目的语(外语)及其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目的语(外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和掌握没有终点,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因为在学习目的语(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和典故等;
  3)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交际才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国际交往将会愈发频繁和深入,学生要应对时代的挑战,较强的交际技能更显其重要性;
  4)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持客观态度,对外国文化的吸收要有借鉴性,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要过于盲目,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
  
  3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翻译教学
  
  语言就像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揭示着该民族的文化内容,如果不了解民族文化就很难对其话语做出准确的推论,就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承担着帮助人类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神圣使命。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起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第四条教学原则中规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英语和汉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对文化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于翻译教学具有比对一般外语教学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翻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3.1翻译教学的目的要有明确性
  人们一直有种错觉,认为翻译课就是要教会学生翻译,培养翻译者,甚至翻译家。我们不排除课堂走出翻译家,但应该清楚的是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翻译,认识翻译,具备基本的翻译理论,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可目前由于目的不明确,培养方式就发生了错位,学生则把翻译课当成了培训班,开始大量的翻译练习,期待能从翻译课上掌握一些字词的翻译,掌握几条技巧,就可以“登台献艺”了。对老师讲授的翻译过程、标准、原则以及原作、译者和译著之间的关系等毫无兴趣,他们希望走出翻译课堂就是地地道道的译者。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授,以及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以及灵活的表达力和创造力。为了弥补目前大多数教材没有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贯穿整个编写过程的不足,翻译教师在布置课外练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使用讲授过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时时牢记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并提高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运用能力。翻译教师要力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新的思维、新的理论和观点去熏陶学生,注重学生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打好语言和翻译基础,又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创新能力。此外,在重视全译研究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变译”能力,包括编译、摘译、译述、译写、述评、综述等的能力,这是提高翻译时效、充分利用国外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3.3翻译教学课程安排要力争全面和系统
  目前高校翻译课程的安排缺乏全面和系统性。由于翻译需要较为均衡的中英文水平,并涉及许多其它门类的知识,因此,母语及相关课程的导入至关重要。对教材的选择要特别注重文化传播——包括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文化、语言与翻译的关系,英汉主要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对策等内容;既有单句译例又有篇章翻译和各类文体翻译的内容,既有正面的技巧讲述又有译文错误分析、译文对比赏析等内容。同时应以文化双向交流为主线,将其贯穿整个翻译教材。在译例的选用中时时不忘传达文化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翻译技巧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对象国的文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