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尝试与总结

作者:李景春 徐玉民 刘新民




  [摘要]根据“两课”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介绍了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总结了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深化“两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构想。
  [关键词]两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61-04
  [收稿日期] 2005-07-05
  [作者简介] 李景春(1955-),男,吉林松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徐玉民(1955-),男,山东寿光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多年来各高校一直探索“两课”教学改革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上取得了不少成绩,对改善德育状况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客观地说,“两课”教育还没有从一度被称为“道德滑坡”或“德育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另一方面,掌握理论、转变思想、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目标还缺乏得力的实现方式。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两课”教育和教学效果,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文件精神,笔者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利用2005~2006学年寒暑两个假期,先后组织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万余人次的大规模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
  
  1“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过程
  
  “两课”实践教学是将“两课”课堂教学课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实践教学课时,利用“两课”社会实践基地,开辟“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两课”教育的触角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根据“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笔者在教学中探索设计并依次按照下列五个基本环节进行:
  1)培训指导。由于这么大规模的社会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有必要通过培训使广大师生尽快进入角色。对教师培训包括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思想理论水平。每次开展社会调研之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一起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两课”社会实践的意义、选题原则、调研方法、报告撰写等内容的辅导,指导学生开题;
  2)开题立项。以系为单位,由各系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共同组织,指导学生根据该学期所学课程内容和个人特点,参照各门课程提供的《“两课”社会调研参考题目》进行选题,填写《两课社会实践调研立项书》,经任课教师审查同意即可立项。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要求调研内容必须是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具体问题。调查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普遍性的问题本身也常常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调研动机,加深社会生活体验,增加社会阅历,丰富社会情感;
  3)社会调研。其过程是“两课”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根据立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倡并组织教师带队并进行现场跟踪指导,学生放假离校时,指导教师向学生提供个人信箱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每个学生发一本统一印制的《两课社会实践手册》,手册含有关于社会调研的指导性文件、选题参考、社会调研知识、调研日记和通讯录等内容,以便学生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学生社会调研期间每人每期应填写3~5篇调研日记,记载调研经历和随感。调研结束后学生根据调研内容,按照规定的《“两课”社会调研报告撰写规范》完成调研报告,每期开学后连同《两课社会实践手册》一起交到学院。《两课社会实践手册》由辅导员负责管理,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参考,下次调研开始前再发还学生本人继续使用。支持有条件的同学组成社会调研小组,共同调研同一课题,但社会调研报告必须每人独立撰写,答辩也分别进行。
  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分析和科学解释社会现象的训练过程,也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过程。调查报告的撰写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体现学生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两课”教学实际效果和社会实践的真实收效;
  4)组织答辩。开学后两周内,由各系负责组织,由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答辩小组,负责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答辩。每生答辩时间为10分钟,其中学生自述4~6分钟,教师提问6~4分钟。学生陈述主要介绍社会实践调研过程、发现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调研体悟。教师则根据学生陈述进行提问,通过答辩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在立场、观点和方法方面的进步和不足。教师提问过程是对学生教育的深化和提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提升学生对“两课”教学中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5)成绩评定。评分标准:①是否亲自调研;②调研报告是否独立撰写;③与所学“两课”内容关系;④调研的教育意义和调研报告的水平;⑤调研报告是否符合撰写规范;⑥答辩情况;⑦调研日记记载情况。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和记载成绩。每学期在成绩为优者中再评选出优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40~50篇,印发论文集,并对调研报告选入《优秀社会调研报告文集》者颁发荣誉证书。
  
  2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自2001年以来,笔者在“两课”教学中一直在尝试引入实践环节,不过规模很小,而且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如此大规模的“两课”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两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也是将长期坚持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
  
  2.1“两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的基本经验
  总的来说,“两课”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是按计划、分层次、有秩序进行的,取得的效果是好的。以后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致使他们社会经验非常贫乏。虽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既少又肤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学生带着所学理论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可以获得课堂中无法得到的切身体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社会实践领域虽然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但它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两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结论和原理,而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最终要通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恰恰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2)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接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感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密切,说教性强,教育性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思想理论教育进头脑的目的,几乎是令所有“两课”教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们也常常抱怨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不一致,甚至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和动摇,严重妨碍“两课”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以上所述理论脱离实际问题外,还在于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脱节。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校园走向校园,接触的人除了家长就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对社会了解比较片面和肤浅,社会真知甚少。学生在社会调研过程中,挨家挨户走访,四处调查访谈,看到了家庭艰辛、教育现状、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感慨万千,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长了学生的阅历,帮助他们解读社会生活这本“无字天书”,为他们补上生动的社会教育这一课,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