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

作者:白显良 卢 波




  [摘 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准确把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的认识定位;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辩证关系,摒弃“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等错误认识,努力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认知水平;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意识,在学科建设的视域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化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问题,学科建设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229-05
  
  2005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也表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进入新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意见,有必要首先解决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本文拟就几个基础性认识问题谈几点看法。
  
  1 准确把握定位,深化认识
  
  大学生的培养为什么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什么样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等一系列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老问题”。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前些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客观地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曾载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在领导方面,重视得不够或不科学,有的把对课程和学时的改动视为重视,有的仍习惯于把‘两课’当成专业教育以外的活动,其结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在教师方面,或是把‘两课’混同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当成单纯的专业性课程,其结果都远离了‘两课’教育教学的宗旨;在学生方面,既把‘两课’视为离现实太远的高调,又看成是挣得学分,获取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不感兴趣甚至厌学,但又不得不学”[1]。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也曾指出:“关于‘两课’教学应有的地位问题,至今在一些人的认识中还是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人主张淡化甚至取消‘两课’教学[2]。等等,这些论述客观地反映出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定位不准确。
  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历来强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准确的认识定位,对于高等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必要性一贯地给予特别的重视,形成了不乏深刻的认识。早在1979年,教育部就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政治理论课是我们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重要保证。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肯定。”[3]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点之一,那种取消或削弱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主张是错误的。1991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又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3]。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从前述来看,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定位关键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渠道是相对于其它渠道而言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渠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而并不是说它是唯一渠道,也不是说其它渠道不重要。主渠道地位也是与主导性作用相对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系统整合功能,主导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主渠道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必须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而不能通过其它任何“依附”的方式实现。正如有学者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而系统的、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不能通过‘附加’在其他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4];其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从根本上标识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学校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5]。这即是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共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6],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科学政治观点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确保。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容质疑和动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的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统一体,它们共同注解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需要我们做整体把握,而不能仅仅强调某一方面。
  
  2 科学认识辩证关系,努力提升认知水平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人不能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陷入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倾向性的认识偏差,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对立论”、“无用论”、“接轨论”。所谓“对立论”,主要是指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大学生的学时较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形成对立关系,主张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专业课程学习;所谓“无用论”,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讲一些假大空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与成长没有多少真正的意义,而专业课程学习才是大学生成长最需要的,从而主张淡化或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再一种是“接轨论”,持有这种认识的人并不否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要性,而是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没有必要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看来,取消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对于大学生成长没有什么影响,而且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这些认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从根本上讲都是不正确的、有偏颇的,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性缺乏正确的把握。这些认识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讲也提出了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知水平的现实课题。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