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五得

作者:沈 茜

述,再提供给学习者研讨的事例。突出的特点是情景化,使学生在模拟再现的管理活动中学习理论,实践管理策略。这样,在案例中发生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更加有说服力;五是案例要有分析的价值。突出真实性和理论性结合。案例情景尽量复杂些,不是一目了然的。可以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情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示。案例应是开放式题目,存在于现实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
  
  3 适时使用已选择的案例
  
  笔者把案例分为微型案例和综合型案例。微型案例指篇幅短小精悍,仅仅涉及一个组织行为学问题的小案例。综合型案例指管理情景复杂,涉及理论问题较多的案例。
  
  3.1微型案例的使用
  此种案例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由教师口头描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使用案例引出本次讲授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生动事例;可以在课后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课前笔者先描述了笔者的一个同学由设计公司辞职的案例,而后启发学生思考“员工会怎样看待报酬?是否仅仅看重薪金?是否有个体差异?目前应该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分析员工为什么会辞职?”等问题,然后再导入激励理论的内容。理论讲授完之后,要求学生再思考。通过实践笔者感到此方法利于逐步训练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
  
  3.2综合型案例的使用
  在学生已经习得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使用综合案例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讲授完一章或者重要内容之后,笔者列出思考题或者案例材料,要求学生在其中选择或者自拟一个题目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在期末上交,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笔者要求学生选择的案例彼此不能相同,至少分析的角度要有区别。而且要联系实际,不必一定选择书本上的案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研讨组织行为学理论,并且在成绩考核上给予较高分数。例如:有的学生以自己参加过的山区植树劳动为案例研讨劳动定额水平、劳动组织形式与劳动过程中的社会惰化现象。有的学生干部或学生社团负责人,以所辖部门中成员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为案例,研讨激励理论在学生组织中的应用等问题。笔者认为这类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讨论起来十分生动,学生有一定收益;
  2)案例课堂讨论法。对于涉及较多组织行为学理论,综合、典型、优秀的案例运用课堂讨论法。当然,本科教育不同于管理职业培训,课时有限,不能做太多课堂讨论,应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例如,在讲授完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部分之后,笔者会安排一次案例讨论课。这部分内容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较其他内容譬如领导者与组织行为、行为的有效性部分更容易展开讨论。
  
  4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交互使用
  
  传统的讲授是不能够被放弃的,在中国本科生教育阶段,它仍然是主要的方式。它有利于系统地、严谨地传授知识。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它有利于同时教授数量众多的学生。实际中,传统讲授方式所占学时数远远超过案例法所占学时数。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交互为用的。尤其是在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也不能减少理论讲授的学时数。在32学时中往往只能安排4学时课堂讨论,安排学生课余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一份。
  
  5 精心组织案例讨论课
  
  可以把案例讨论课比拟为导演精心搭台,让演员投入表演,导演掌握主旨,统领全局的形式。这是实现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教师充分准备。熟读、透读案例。预先完成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充分预测学生可能的发言内容、侧重点、争论点、混乱点、模糊点。作到知己知彼,便于面对1~2个班级学生量的课堂控制;
  2)制订合理、公平的激励学生参与的成绩评定方法。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真正、积极的做案例讨论。在小组中完成了任务的同学记3分,补充发言人与提出新颖观点的学生酌情多分至4分,小组陈述人和撰稿人至少记4分。最后,根据临场表现加分至5分。小组整体表现在前3名(由全体学生评选),组内每个学生奖励1分,该部分成绩最高计5分。该环节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占10%到15%。并且提前公布评分标准;
  3)学生小组组成和组织。学生随机分组。合班课时,按照每10人一组,分8组。每组民选组长一名,写明组内分工与所承担的工作内容情况,完成情况。课前准备简明的分析报告,课后上交;
  4)给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提前两周向学生公布案例及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讨论课之前写出小组分析报告,包括案例涉及到的组织行为学问题是什么?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组织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与方案等内容。同时,准备两个问题,预备提问。此环节在于训练学生沟通、相互激发的技巧以及团队学习能力;
  5)课堂讨论,教师扮演“导演”(以8组为例):①陈述小组观点,5分钟。由1人作为小组发言人,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共需40分钟:②小组间答辩,30分钟。每组必须向其它一个组各提出一个问题,由他们答疑。此环节是讨论的高潮,教师扮演“导演”角色,在学生偏离论题或者纠缠不必要细节时,把他们引回“航向”:③教师评论,10分钟。不必对学生的观点急于下对与不对的结论,教师发言重“评论”,而非“结论”,因为教师的“结论”可能挤占学生思维空间,抹煞掉学生的创造性。而后,由教师归纳出课堂讨论的几种观点,启发学生对这几种不同观点进行再分析和再比较。此环节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处理好了能画龙点睛,否则案例教学的意义会大大降低。此步骤对青年教师是挑战,也是教学相长的极好机会。
  综上所述,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要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