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大学教师素质的发展性建构

作者:陈玉佳




  [摘要]该文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探讨教育基本理念的转换及其对大学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结构的必然要求,认为大学教师要发展以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和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并以学术更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
  [关键词]大学教师,素质,发展性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6-0487-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整个人类文明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自由化,全球经贸的市场化,以信息高速公路为载体的国际网络化,正在空前迅速地弥合着各国之间的疆界,带动着科技、文化和教育诸领域的伟大变革。有史以来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必须以全球视野来把握未来走向、塑造自身形象,必须以全球襟怀来构建自身素质、实现生命价值——这也正是全球化时代对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大学教师的要求。
  
  1全球化时代教育理念的转换
  
  具有上述特定内涵的全球化时代,引发了教育基本理念的一系列深刻转换,从而促进了大学教师的角色更新。
  1)全球化时代的知识观已从传统的过去时转向新颖的未来时。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环境使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方面,人类步入了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新经济时代,基于知识、注重更新、追求升级换代是这种新的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凭借快捷的信息技术而创造的网上世界来展开的,在这个信息流和思维流瞬息万变的无疆界天地,曾被奉为教育之中心和人类力量之表征的知识,其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以至知识本身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传播媒体书本来纳入教育流程已经显得滞后和陈旧。因此,从承继既有知识转向对其活化与创新、转向网络所联通的未来,当是全球化时代知识观的一大转型;
  2)全球化时代的学习观由被动接受转向自主选择。突破空间阻隔的国际互联网将把全球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种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资源库,其间囊括数据、文字资料、图片、教学软件等,而网络上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这些信息资源。在此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将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所取代,个体的志向、兴趣和精神发展的种种需求将上升为学习的主导性力量。这里,学习者的求索和选择比认知和记忆更重要,情意要素和能力方法比学习内容本身更重要。换言之,所谓学习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性积累,更是学习者自觉和理性的筛选,即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对自身发展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融入主体的精神世界,因此,主体不懈的追求热情、实践能力及方法是长葆终身可持续学习的根本要素;
  3)全球化时代的教师观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智慧和精神资源的开发者。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来源多元化,教师不再被视作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化身,其功能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探寻、发现和创造性运用知识,并与之和谐共享。因此,教师的职责更为全面、使命更加重要。他应当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培养学生个人在一生发展中所高度需要的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他应当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优化其思辨的缜密性和深刻性,使之能以自主态度和批判精神来理智审视全球流通的大量信息;他尤其应当为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铺就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通的精神底蕴,帮助其确立以崇高、博大、深远的人生境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自身的率先示范为学生作出可亲可感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也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全球网络化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合理肯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筛选信息、发表己见、与人自由交流,这种人类技术史上最能体现个性特征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为个体思想情感的自在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使教师不宜再用既往那种模式化和标准化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学生,以避免对人性全面发展的抑制。这样自然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襟怀、开放的思维和崇高的人格。
  
  2全球化时代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大学作为多元化文明的集散地,将在创造新人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新世纪大学教师应努力把握自身素质结构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1)发展面向全球多元文化、选择与融合有机统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全球教育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思维素质,取决于其思辨力的广度和深度。在东方民族即将全面融入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之际,如果教师思维素质不能实现更为深刻的蜕旧更新,将会制约整个民族思维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为此,大学教师应着力追求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所谓思维的开放性,即在空间向度上打破排他或自禁的区域性概念,建立面向全人类的接受与辐射相结合的立体思维,以我为主、用科学务实的态度汲取异质文明的精髓;在时间上要根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透过时代风云前瞻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趋势,切实掌握最具哲学生命力的辩证思维法,摒弃静态和绝对地审视社会问题。由于网络能够及时、迅速、完整地提供一个真实的全球世界,大学生已拥有个性和求异思维的发展空间,故教师能否以开放性眼光评估和引导大学生们五彩缤纷的心智流向,科学对待母体文化和异质文化,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考验。所谓思维的创新性,也是日新月异的全球网络时代对大学教师的本质要求,如对已有学理的怀疑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乃至对物质文明消极面的批判意识等,方法上要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侧向与反向以及经验与超验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创意的思维空间,追攀真正原创性的思维高度,以期达到创新性的大化境界。简言之,优异的思维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具价值的发展性资源,是可以转化为巨大物质财富的智性生产力,作为创造着民族未来形象的大学教师,将以其卓越的思维品格极其深刻和内在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思维素质的发展;
  2)发展适应全球交际需要、有力促进学生精神健康发育的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从心理学观点看,人格是个体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其基本精神风貌之所在。生命的品位,灵魂的境界,取决于人格素质。面对信息多元化、思维自由化的全球化新时代及其新特征,面对克隆羊的诞生使人的批量生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和一个大学生黑客的袭击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甚至防卫系统等等这些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新挑战,教师的教育范畴显然存在着从单一的认知领域向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等非认知领域扩展的现实问题,势必要求教师自觉、主动地优化作为一门隐蔽课程而存在并发挥着重大潜教育价值的自身人格素质。其间,教师的理想精神、敬业态度、情感立场和道德情操则是代表着教师职业群体人格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首先是教师对全人类、对未来生活所持有的超越性理想精神及其敬业态度。高洁的理想精神是人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对全球未来所抱有的美好憧憬和为之而毫不吝惜地支付自己珍贵的人生岁月,这种健康昂扬的价值取向将使个体生命显得饱满坚实、洋溢着一种欢悦亢奋和生气勃发的迷人光采。作为现代大学文明的播种者,教师理当自觉地视生命为滴水而溶入全球文明的奔腾大海,使貌似平凡的人生旅程纳入全人类走向更辉煌明天的伟大进程。至于虔诚的敬业态度正是这种超越狭隘功利的理想精神在教师职业领域内的具体表现,这对激励青年学子好学上进、发奋拓进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其次是教师以爱心为内核的博大情怀。伴随着现代网络教育的构建,教育中的高科技含量及比重确乎提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情感含量可以降低。教育领域的深处存在着一条朴素而永恒的真理:爱心重于技术。尤其是大学教师在教学领域与之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主要是激情涌动的青年,如果依然固守唯认知主义的教学策略将会导致学生的“情感饥饿症”,使之沦为情感贫乏的“单面人”。如果说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唤醒”学生对生命的自觉意识、“点燃”其对理想的追求热情,那么,唯有教师发自肺腑深处、时时流溢着的赤诚爱意,那种不染腌臜、珍重青春与生命的无价真情,才能最终“唤醒”生命、“点燃”激情;再次是教师高度自律、堪为表率的道德品格。在全球网络时代,因特网、电子邮件、卫星远程通讯等教育媒体的普遍应用,难免导致新的德育问题,诸如信息庞杂而良莠并存,使大学传统价值教育的优势已经失去;过长时间的人—机对话,缺乏社会互动,易使大学生异化为信息植物人或机器附属物,人际关系淡漠等等。因此,教师应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并切实指导学生明辨良莠、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积极合作,抵制和消除信息污染。另外,网络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化,使学生可能学有所长,教师对此也要敢于“不耻下问”,以期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