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中国式英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及教学建议

作者:冯天泽




  [摘要]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流时,有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语言。中国式英语就是这样形成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外语的教学中介绍双方的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应当学会用英语表现中国文化的能力。文章提出,为提高学习者的2种文化交流能力,应当以英语的形式呈现出更多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6-0530-05
  
  1中国式英语的形成及其含义
  
  学英语要学地道英语,这是每个中国学生都渴望的。但是,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是英语学习必不可少的过渡,当你说中国式英语时,你就开始向地道英语迈进了一步。“中国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外语,从而使外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比如,截至2006年3月21日,英语共收录词汇约988968个,全球英语词汇数量有望在今年秋天突破100万。2005年新收录的英文词汇约有两万,其中中国式英语达到4000条。这一统计是由美国环球语言监察机构公布的。“世界性英语不再仅由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来主导。”环球语言监察机构的主席帕亚克说,英语词汇来源的多元化证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速度正在加快。过去西方人接触到中国新事物时,会依其读音译成英语,如“功夫”被翻译成“kung fu”。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是中国人为现存汉字或俚语自创“新英语”,例如把饮茶译成“drink tea”,将“营业中”译成“to run business”。
  可见,中国式英语的地位不容忽视。为什么中国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差,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学习所谓地道口语,纠正发音,强调英语的地道。加之学生没有国外生活体验,无法全面掌握地道英语,每每想开口,却不能想出所谓地道英语而不敢开口。如果用中国式英语来交际,想必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为英美人所理解并接受的。就英语社会文化来说,它是西方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沉淀,是英语民族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方式的集合,是西方政治、教育、修养、文学、艺术、语言、思维等的总和。它涉及到英语民族社会文化一切领域,就连英语民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无不打上其文化的烙印。由此看来,偌大的英语民族文化系统 对中国人来说,要在几年,十几年,在脱离社会语境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语言学习和习得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语文化缺失。这种文化缺失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中国式英语,故而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它,消除中国式英语被人歧视的心理影响,会对英语学习者甚至英语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中国式英语?一般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的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而产生的一种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或交际完全失败的不规范的英语表达形式。它不完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或多或少带有汉语文化思维习惯。但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有些中国式英语虽然不符合语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习惯,能被接受或者目前确实还没有被所谓的“规范英语”接受,但是对于英语本族语来讲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问题,或者一经解释就会明白,并且对于中国人来讲学习起来不费功夫,用起来得心应手,能够发挥语言作为工具的功能。实际上应解决的问题是后两类,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难以改变的语言思维习惯,最有中国的标记。
  
  2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洋经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中国式英语(Chi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2.1洋经浜英语
  洋泾浜是原上海县城北郊黄浦江的支河,是英、法租界的分界河,所以也常被当作“租界”的代词使用。租界里生成和使用一种以沪语为母语,夹杂着英文词汇的Pidgin English就是“洋泾浜英语”。这是一种用中文汉字注音为形式的英语。洋泾浜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广州。是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使用的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杂有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以及印地语,而语法结构是广东话。据霍尔研究指出,中国人使用的洋泾浜语于特定时期产生发展。洋经浜英语在《美国传统词典》的定义是:混杂语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一种简化的说话方式,语法和词汇较初等,被用于不同语言者进行交流,不作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现代英汉综合大词典》的定义是:“不纯粹的英语(指旧中国港口等地使用的混杂英语)。”17世纪后,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不断向外扩张,掠夺世界市场。英国商人所到的港口、城市,就会因商业交易的需要,产生和形成一种business English(商业英语),其主要特点就是以当地母语为主,夹杂着许多英语词汇,用汉字加以注音。近代以后,中国人多讲作 “洋泾浜语”。比如:club house(会馆)-哭六泼好胡司,school(学堂)-司苦而,paun shop(当铺)-帮姆沙浦,tea shop(茶馆)-帝沙铺,small house(小屋)-司马而好胡司。“屈臣氏”就是Watson的广东译音。“嗜喱”,即英文jelly的广东pidgin,就是“果冻”。20世纪后,上海经过正规学校训练的精通英语的人才越来越多,从海外学习的留学生大批回国,洋泾浜语在上海的主流社会淡出,但在普通百姓之中,洋泾浜语仍有很大的影响,不少洋泾浜语又蜕变为上海的日常用语,如“老虎窗”(roof window)、“拿摩温”(Number One)、“枪势”(chance)、“瘪三”(begsay)、“阿飞”(fly)等。
  
  2.2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与洋经浜英语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年代不同,是洋经浜英语后人们所称呼的英语,应该说它比洋经浜英语进了一步,至少不是用汉字来注解英语发音。它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义方面。中英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投影在各自的语言符号上,使得中英词汇的语义,尤其是内涵意义相差甚远。对此缺乏了解,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产生中国式英语。如汉语中常说“宣传国家法律政策”,这里“宣传”是个褒义词。它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如果译为“to propagandize state law and policy”,则与英文文化情感意义不符。英语文化中“propagandize”常含贬义,意思是为了某个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带有偏见的宣传鼓动。贴切的译文应为:“to publicize state law and policy”;
  2)句法(syntax)方面。中英文化的不同反映在句法上也是特色迥异。首先,汉语缺少或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则有词类的词根、词尾变化,名词的数、格变化,动词的时态变化,属于典型的形态语;其次,汉语重意合轻形合,句法结构不完备,词序变化大,表意不够明晰。而英语重形合轻意会,句法结构完备,整个句子以动词为中心,句子基本结构格式化,固定化。不论什么题材或体裁的文章,也不论文章有多长,其句子无论如何也超不出五种基本结构(SV/SVO/SVOO/SVOC/SVC)。但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因不能准确把握中英句法的区别性特征,常常会造出中国式英语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