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富国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上的一些改革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在教学定位上要把握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模拟、企业调研和网络教学等手段,并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关键词]教学定位,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1-0074-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信息系统的普遍使用成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最主要、最广阔的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好坏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技术应用,具有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实施以及维护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时间不是很长,而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更是一个与日俱新的课程,在课程的建设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全面加强该课程建设,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正确的教学定位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明确和调整,从原来的“技术型”、“管理型”向“复合型”变化。“技术型”教学思路主要源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认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主要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程序设计能力较强,但是却难以很快成为系统分析员。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其管理特征,经济管理类知识越来越在系统的开发中起关键的作用,于是“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的培养由技术型转向“管理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思路过分强调了管理类知识的培养,最典型的就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教学定位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清楚问题。“管理型”思路的缺点是片面强调管理思想对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轻视学生对于具体分析设计技能的掌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管理的理念,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弱,难于与具体的信息技术结合,毕业后容易让用人单位觉得眼高手低,企业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知识又有较强信息技术知识的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既反映出对该学科认识的变化,更强调本专业的培养应该以培养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所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明确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定位,能比较好地处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与《软件工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技术型”定位容易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只当作是《软件工程》课程中软件开发五个阶段关于系统分析与设计两个阶段的重点论述;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可以说是起源于《管理信息系统》,目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好的教材还不多,不少学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仍是管理信息系统,这两门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定位模糊,有不少学校为了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素养,两门课同时开设,如果教师对课程教学定位不好,会使学生更加迷茫。江西财经大学也是两门课同时开设,在教学实施中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先导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可以减少管理信息系统部分的课时量,以保证实验教学环节的课时。
  
  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数学类课程一样进行一步步引人入胜的推理,也不能像语言设计类课程那样使同学们在编程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一直是任课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改革,采用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模拟、阅读案例、查阅资料、课后练习、大作业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使用之:
  1)案例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既有系统化的理论又需要充分考虑个案的实际背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理念灵活、准确的用于指导具体的企业流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构架设计和开发实施是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渴求知识的心理,经常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进行探讨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创业的积极性。案例分析既是针对该课程内在实践性要求而开设的必要环节,又是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补充。该课程设有丰富的、典型的、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小组讨论。课程刚开始就进行班级学生的分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采取的是一种类似“头脑风暴”的方式,形成一个脑力振荡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这将促进课堂讲授的知识在学生中的显性和隐性的相互转化、充分流动,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吸收: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这种授课方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变知识传授为智能获得,这是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塑造了一种更为真实的环境,使课堂上生硬、繁杂的理论有了实际的依托,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换位思考,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转换到企业的需求角度,除了企业流程本身的特性外,特别关注人的因素。如:企业高层决策的影响、中层管理人员的因素以及直接进行系统操作的用户等等。在考虑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通过情景模拟都很好的促使学生去关注这些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人文和社会的因素;
  4)企业调研。企业调研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性的较好形式。实际调研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需兼备一定的相关产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从理论的高度上去把握实际情况,设计出“基于原系统又高于原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在实际企业的调研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设计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细心观察、耐心沟通、团队合作的综合管理素质,这种管理类的信息人才的定位切合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5)网络教学。计算机网络将使教学模式上有比较大的突破,校园网为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提供情景和资源,老师只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