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人性化——教育的应然走向
作者:舒 婷 梁 春
[关键词]人性化,人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098-03
古希腊智者派创始人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此,西方人性化教育思想便开始发展,并一度兴旺。但到了20世纪,科学主义极浓的实证教育成了教育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生活直接有用的“社会零件”,如教师、律师、科学家或技术工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教育进入了市场,教育沦为像机器一样的知识工业,人们上学的目的是希望获取金钱和社会地位。教育形式成了机械式的实用知识的灌输,教育成了技术人才的单纯复制,教育过程成了一种离开人而运转的机械运动过程[1]。“人”这个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从此在教育中迷失。
1人性化的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培养一个人独特的发展,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学习的过程不是在于强调“正确”的知识,而是应该形成个人特有的抱负和欲望,使它能够理解他自己,并通过理解他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沟通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热情地构建和使用自己的知识。人的教育诉求人性的形成,希望人通过教育达到最高度的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能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人的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教育或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教育既是接受外在知识的过程,也是有学习主体自我发动、积极理解和努力创造的过程。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新型的人、有创造性的人、足智多谋的人、有参与意识的人。
1)人性化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去发现自我的同一性,去发现“我”的自我。这就要求我们先做一个一般的人,然后再做一个特殊的人。让学生明白,你先是一个人,不同于任何动物和物品的人,通过倾听你自身内部、倾听他们的反应、倾听你内部正在进行的活动去发现你自己之所以是人的特质。你要作为人的独特个体的“你”,才能去选择你所要的知识;
2)人性化的教育是让学生主体去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特殊使命。你知道了自己是一个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这还不够,你还应该去发现你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要求自身找到一个自己的事业,而一个人选择了自己将为之献身的事业后,它的行动也就带有了某种价值的暗示并去获取有方向、有矢量的知识,就会为之发奋图强。这样,教育的过程就不是一个强迫性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索取的过程;
3)人性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保持清晰。当你以一个主体的身份进入对象世界时,就会不断地觉察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生活本身的美妙无穷。现在的教育方式所呈现的文化环境,常常使你失去敏感,对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木不仁。而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能感受到周围与自我的息息相关的一切,人性化的教育中教师不是以一种讲课者、条件者、强化者的角色出现,而是以一个辅助者、引导着和带领者的身份出现。
2传统教育中的非人性化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他反对教育忽视人的自然天性,其实这也正是传统教育的弊病所在。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非人性化。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也发出了“我们的传统教育是患有重病了”的呼声[3]。 教育不重视人,甚至忽视人,人只是众多社会机器中的一种而已,教育陷入了一种可悲的状态。
1)非人性化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非人性化的传统教育中分数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教师和家长都只关注书本知识、考试结果。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一刀切”的评价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和苍白,唯一的选择就是压抑个性,不越雷池半步,以免节外生枝。曾经有一位学生有吹口哨的天赋,但却因为没有学习兴趣而被教师领着让每一个同学打一巴掌,并最后陷于堕落的命运,而美国的数理学家纳什在精神幻影中生活了30年,却没有遭到普林斯顿的抛弃,最后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这样的反差难道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在非人性化的传统教育里面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走标新立异的道路,大家只能齐步走,朝同一个方向前进,目的就是让所有人成为如同工厂生产线里出来的产品那样统一、听话。统一的考试题、统一的分数线把多少原本身怀“绝技”的学生挤下了独木桥,个性在这个独木桥上没有一点点生存的空间。我们曾经没有怀着任何忏悔的心情糟蹋了多少上帝赋予个人的天赋异禀!
2)非人性化教育无视学生的内心感受,忽略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中的唯理性主义和知识至上主义引起的。曾经有人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没有人说“知识就是一切”,学生虽知,但却知而不信、信而不行,过多的知识充斥着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导致人们对心灵的忽视。一个原本完整的人只能作为残缺的片段和单维的机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教师用冷漠的方式去逃避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问题,甚至用语言攻击学生。比如,孤立式:“同学们,他这是什么行为?”;挖苦式:“白吃了十几年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比较式:“你和某某简直不能比,一个天,一个地”、“你和某某一样没出息”;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妈来吧!”;预言式:“我看你早晚得进监狱”;结论式:“学校再也找不出你这样的活宝了”[4]。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位社会的代言人,面对教师如此的语言攻击,学生的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师生之间产生敌对情绪,从而使学生对教师和社会失去依靠、失去信任、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对前途的希望;
3)非人性化教育把学生作为成人追名逐利的工具。教师希望通过学生的行为和成绩,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名义上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实际上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对于学生真正好的前途。在高考的大环境之下,多数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制甚至擅自改动学生高考志愿,只求超过重点本科和一般本科的学生有多少,作为学校和教师今后晋升的资本,而学生是否选到自己喜欢的学校,是否选到自己适合的专业,这些对学生个人来说关系一生的大事在学校和教师眼里都微不足道。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本来是独立的、平等的,学生也是大写的人,但教师却把学生当作是物品或者是有可能升值的珍藏,虽然珍贵却永远无法拥有和成人平等的地位。
3人性化——教育的应然走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所以说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教育就有了人性化的丰富土壤。在现代社会里,教育的非人性化只是暂时的现象,人性化才是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拨开云雾,重现教育的人性化呢?
1)人性化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个体的独特性正是个体存在于世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美丽的世界,五彩缤纷是一种幸福也是社会的一种优越性,而整齐划一是一种伤害也是一种倒退。要实现人性化教育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那么应该在语言和艺术方面多做引导和发掘。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占优势,那么就让学生在数理方面多做尝试。人性化教育要让每个学生形成特有的抱负和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热情地构建和使用自己的知识,最终成为他自己;
2)人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曾有人说“如果一个人赢得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对他又有何益?”[5]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之本。心灵的美善是美好人生的基础,在此意义上,人性化教育必然应以完善人的心灵为己任,用博大的爱关怀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自己存在的意义,并在爱与被爱之中培养健全的人性和坚韧的心灵。曾经有位智障学生很少敢和老师打招呼,因为他不能准确分辨早中晚,并且语法上也经常出错,每次老师听见都会在第一时间纠正他的错误,他渐渐的不敢了,只好封闭自己。幸运的是来了位新老师,老师总是对他微笑,就像对别的同学微笑一样,有天傍晚他在路上遇到了这位老师,鼓足了勇气,试着对老师说了句:“老师,晚上早!”老师没有纠正他的语言错误,还是笑着回了句:“你好!”我们可能都想象不出那一刻那位学生是怎样的高兴与幸福,但可以肯定那位学生的心灵再不会像从前那样寒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动心灵,只有用爱心才能激励爱心,只有怀抱着无限美好与希望的心灵才能开启另外一扇心灵的希望之窗;
3)人性化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使学生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学生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暂时落后于成人,并且还依赖于成人的保护和引导,但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各自独立和平等的,学生也是大写的人。人性化教育要摆脱把学生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的功利化倾向,教育中的一切行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学生要作为独立的价值主体出现在学校和社会之中,辩证地对待周遭的世界,并且寻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希望人通过教育达到最高度的发展——人的自我教育,不断反思、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人性才是真正完美的人性。
人性化教育的完全实现还很遥远,但理想总是因为现实的不足而产生。面对困境,笔者依然执着地坚持自己的追寻:人性化——教育的应然走向。
参考文献
1 赵国玉.人师的魅力在与人性化[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4 吴天武.心罚:一个急需关注的教育问题——兼论人性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5 亨利戴维梭罗.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