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谢 平 林洪彬




  [摘要]确立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工科学生培养重点的思想,提出了专业课教学及实践环节中的几点改革做法。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2-0162-03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关专家在99工程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强调:适应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因此,在高等工科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法研究,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十分紧迫的关键问题。本文拟结合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出几点体会。
  
  1拓宽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强化创新基础
  
  学生所掌握的多方面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动力,知识面越广,背景知识越渊博,触类旁通的能力就越强 ,思维也愈活跃。就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现在的工科大学生——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体,还在接受相对独立、专业面较窄、实验手段滞后的传统模式教育,而且这种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难以准确定位,无法建立课程之间以及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更不用说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结合“测控技术及仪器”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调整精神,笔者重新制订了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增设了与本专业具有交叉领域的学科课程,如光学工程、数据通信、工程材料学、经济与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必修及选修课程,为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与应用技能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健全知识体系,将各门课程以及其中相关知识的学习统一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采取的方法可以是专题讲座、讨论等形式,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多角度随机进行,如讲解某一知识点时与其它相关内容进行对照、比较,寻找相互关系,建立网络知识结构。学生不是越学越凌乱、越抽象,而是越学越清晰、越直观、越系统。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并准确地提出问题。
  
  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法研究,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这就要求知识以各种方式渗透加盟于经济发展之中,而计划经济的产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新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以继承、实践、创新为基本功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形式;以培养具有主动创造知识、熟练掌握技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能力的人才为基本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模式的继承、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工科专业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般说来,继承主要由课堂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主要通过实验环节来完成,创新主要通过设计和科研环节来完成,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应体现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创造性学习精神、联系实际大胆质疑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遵循问题由实际提出、理论由实践导入的认识规律。对一些技术问题,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譬如CAI课件,通过实验、实例、系统运行及应用的演示图片或动画切入,代替大量枯燥、抽象的叙述过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增强学习兴趣。比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样定理的物理意义,将采样过程前后信号在时、频域表现形式的变化,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和分析,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使抽象的定理和概念易于理解了,因此在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保证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生成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检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败的主要指标。在工科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创造为主线,并贯穿教学、实验、实习及科技活动的全过程。根据这一宗旨,燕山大学自动化仪表系根据教学计划改革的要求更新及编写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等教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增加了课程相关领域的工程应用技术内容,同时规范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改进了生产实习形式,把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统一到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题上来,形成一种严谨、活泼、实效的教学模式和体系。
  
  3改善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最直接、最活跃的素质教育环节,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以外,在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课余学习等实践环节中,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
  1)打破传统模式,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开展实践。以往的实验环节为教师全面设计指导、学生照样模仿式实验,实验指导书通常写的非常详细,除了实验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把实验的原理图、接线图、实验方法、步骤、记录表以及仪器的选择等一一列举,而且在实验进行时还有老师随时帮助指点,必要时亲自上阵,因此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实践动手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其它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也存在或轻或重的类似问题。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开展实践。教师在实践环节之前只提出如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基本前提,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自行设计,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方案在其设计过程中加以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由指导教师启发、引导,迫使学生丢掉依赖思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2)为学生提供完备、开放、综合的软、硬件实验室,使学生“自主实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践学时有限,同时学生各自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不可能在有限的实践环节内,得到适合个体的充分锻炼。为此,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中,开发了基于网络化的课程教学实验平台,为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提供教学资源共享、网上学习系统、网上实验室、网上答疑和教师学生交互系统等,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实践,或者加强薄弱环节,或者交流、探索有兴趣的方向和领域。除此之外,该教学实验平台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借助计算机仿真工具软件及网络服务功能,如Matlab等自行开发了“信号处理网络化综合实验平台”,其完备的实验工具箱、智能化的交互环境,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践内容及题目,并通过Web服务器在线使用实验平台软件,成为一个完备、开放的 “网络化虚拟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践的综合实践环节,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得到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认真研究,层层贯彻,善于引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加强实践技能,同时恰当地利用CAI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营造创新环境,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21世纪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论坛.中国教育学刊,2001,(4):20-23.
  2缑斌丽.工程教育改革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林业教育,2000,(1):36-37
  3周晔.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21-123.
  4 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2):8-11.
  5 谢平,张立杰.CAI和CAL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研究,2003,(1):82-85.
  6谢平,刘彬,李宇波.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ICAI系统.电化教育研究,2002,(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