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张志宇 张学军




  [摘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有很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62-03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1]。管理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活动,植根于现代社会实践需求之中,已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我们之所以学习管理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都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
  
  1课程教学现状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向学生介绍管理中主要理论是什么;二是锻炼他们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后者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应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而不应仅限于单纯的管理知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分离;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有很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
  当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讲解主体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耐心倾听的客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机械记忆所讲内容,尤为糟糕的是,讲解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于是教学就变成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与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材料。这种“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被动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
  
  2教学中存在问题
  
  1)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地方职业大学、成人高校、专科学校、大学二级学院以及中专升格等途径而发展起来的,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使其办学的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知识理论教学重视有余,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的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均显不足;
  2)师生在教学中缺乏互动与交流。目前在教学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教师自认为,也被学生认为拥有渊博的知识;相反,学生自认为,也被教师认为一无所知。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教师总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很难交流;
  3)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材显然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知识成了目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之脑后,教学失去了教育的色彩。而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然而管理学理论日新月异,昨日科学的管理理论今日可能不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批判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与教材对话。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4)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例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讨论的内容限于认知性问题,教师关注的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缺乏哲理的启悟、潜能的诱发、生命的助长;问题的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多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形式,答案就在书中,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变相复制;学生被剥夺了问的权利,实际上课堂教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因为只有它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困惑。
  
  3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力发展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转型期社会劳动力结构与职业世界的巨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亟待改革。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修正传统的高职教育的缺陷必然要革新现有的高职课程。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性人才”,非学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4]。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管理学原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体现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求学与就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和素质,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这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不仅应增加创新职能内容,而且对传统的计划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等,也应进行内容更新。理论知识讲授的重点,既要注意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2)正确处理教材文本与讲授内容的关系。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都是由教育部组织部分高校著名教授编著而成。这些教材应该是非常权威的,也是比较科学的。但即使是这些教材,教师在使用时也应批判吸收,不盲目接纳,不把教材当“圣经”,打破作者(编者)的权威与霸权,破除种种围绕着教材“原文原义”的神话。这种把教材看作“文本”的思想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大有裨益。教师在讲课时不必以作者(编者) 为中心,不必再执著于作者(编者)的原义,而是创造性地理解它和发挥它。作者(编者)和讲解者(教师)不是教训与被教训,赐予和接受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比如教师在讲授“管理”概念时,没有完全按照管理学原理教材上的解释,而是基于古今中外名人对管理概念的阐释以及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中对“管理”的解释看作“文本”,从而创造出“管理”的新内涵。总而言之,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批判眼光阅读各类教材,形成教师与教材之间“对话”关系。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3)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教学方法多元化。课堂教学中,应改进讲授法,注重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并存。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讲授内容突出能力的培养;采用对话式教学,注重与学生在“有来往的交往”中进行信息交换。对话式教学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着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教师更多地扮演顾问和伙伴的角色。这种朋友式、伙伴式师生关系的建立是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平等对话的伙伴,而决不能在对话中征服学生。教师必须从心底出发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并对自己的意见表示怀疑。学生理应尊敬老师,忠于老师但不能“愚忠”。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课堂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师生围绕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其目的在于加深和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展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事例为题材,师生针对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综合,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侧重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分析,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6]。案例教学重在研讨,妙在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巧在学生现身说法,亲历现场,进入角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运用已学过的管理理论方面知识,设身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陷入困境的公司进行“诊断”,动“手术”开“处方”,各抒己见,讨论中可能出现不同见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设计出多种打开困境的方法。这样,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管理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知识是通过经验逐步积累而取得的,管理学是能够教授的,管理者又必须接受管理培训。这说明管理人才的成长,既需要理论学习,又需要实践培训,两者都重要。这就需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注重采用来自企业的信息资料、决策方案、管理经验。采用ERP沙盘模拟实训,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现在沙盘上,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切实体会商业思想,看到并触摸到商业运作的方式,使枯燥的课程变的生动有趣。这种模拟是互动的,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时,需要不停地进行对话。除了学习商业规则外,学生增强了他们的沟通技能,并学会了如何以团队的方式运作。管理模拟实训,旨在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与从事管理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结合起来,以提高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动因。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也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在素质教育观下,教师传授的知识被认为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高职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应把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合作、学会求知”。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于胜.注重管理发展史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4 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6 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