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

作者:陈兆前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1课程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所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实践应用与反思的结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化发展对学校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并且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热点。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1.2现代生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是生物课程目标的基本特点。把“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基本理念,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应充分利用利用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等建议,并且把“网络”作为生物课程资源。
  
  1.3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的特点有:①资源的丰富化;②形式的多样化,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③活动的交互性,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器互动且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④学习的主动性,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另外还有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点。
  
  2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2.1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促进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必将成为现代生物教学和改革的方向。
  
  2.2传播理论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提供了新视角
  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为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求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二者融合将有利于生物学科的教与学。
  
  2.3思维科学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主要有三种形式: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其学习的内在需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与喜悦。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和管理信息,让人们自由翱翔于思维的广阔天地,进行随意的跳跃。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为一体,将为生物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开辟崭新的路径。
  
  3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3.1课程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就是指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生物学科教学过程相融合,以帮助学生向本学科学习内容的纵深层次发展,甚至是跨越本学科领域的学习,实现学习的意义建构。其整合点有:
  1)课堂教学。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其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以人机对话和视听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生物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课外自学辅导。国际教育界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生物界有句行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都是强调课外复习和训练的重要性。课外是课内的必要补充,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复习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网络提供的知识结构及练习来巩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进度,有选择地实践、探索,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生物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载体由课本转向课题,通过网络对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亲密接触,从而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学信息反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要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生物素养。借助计算机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教学测评系统组题、评测,由于这一过程是智能测评,待学生作完题后,教师就可以调出试题的答案,让计算机评判结果,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答题正误的估算并找出原因。教师的教学效果即时反馈,效果十分明显。同时,它也为综合分析学生思路,推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3.2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为:
  
  1)创设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自主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即教会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