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校篮球运动员伤后不良心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作者:王大鹏
[关键词]篮球,损伤,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4-0352-03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会出现运动损伤。在伤后重新进行训练时,不敢做受伤时做过的动作或不敢大胆的与对手进行对抗性练习,这些都是常见的伤后心理障碍。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机体受伤时,必定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笼罩着受伤者的心理,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如胆怯、无信心和过激等,这会使他们的大脑植物神经系统处于低迷状态,心跳缓慢,呼吸减缓,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血流量减小,糖分解减慢及热能供应不充分等,从而无法给机体以增力性影响,不能稳定身体练习情绪,造成运动员技术动作变形,无法完成练习内容,严重的会真的造成伤害事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训练效果,从而引起对篮球训练的厌倦情绪。若不及时调节这些不良情绪,就会使他们丧失对篮球训练的欲望和兴趣,降低训练效果,甚至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自己训练实践,结合现代训练方法,对篮球运动员伤后不良心理特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控,力求达到提高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的目的。
1不良心理的成因
2006年7月~2007年7月,笔者对燕山大学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篮球队队员(共6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1人),针对运动员受伤治愈后再进行训练时,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了观察、访问、调查、座谈、个案分析、心理测试及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如表1)。
研究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伤后不良心理的成因主要来自思想、自身体质和运动损伤后造成心理伤害情况等方面,主要表现为:①对比赛、训练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且对篮球运动知识理解和掌握得较少;②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较差;③在训练中对各种技术的掌握不好,且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而产生情绪抑郁;④因天气原因如怕冷、怕热而产生畏惧和怕吃苦的心理;⑤因体育场馆窄小、比赛、训练时人多,或所使用的器材标准性差等而产生厌倦心理;⑥见别的队员做动作失误,唯恐自己重蹈覆辙;⑦注意力不集中,总想着受伤时的情景或想到其他人受伤时的情景而产生了恐惧心理等;⑧遇到曾引起受伤的动作时心里就发慌,练习时常表现为肌肉不听使唤,动作失调、僵硬,从而意志消退,躲避练习。
这些情况的产生,直接影响了训练计划的完成,作为教练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克服。
2心理障碍消除的方法
学校中的训练和教学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
2.1教练方面
在训练中教练员起主导作用,教练的教学方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队员的学习态度,有心理障碍的队员行动更敏感,为了帮助队员消除伤后的心理障碍,教练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和激发队员的良好训练动机。所谓训练动机是指直接推动队员训练的内部动力。良好的训练动机是指直接推动队员训练的心理原动力,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只有队员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时才能表现出主动精神和积极性,培养和激发队员的良好动机是每个教练员的首要任务。
首先,调动队员的潜在需要,使队员明确训练目的。训练动机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训练动机的培养首先让队员明确训练的目的,了解训练的重要性,明确训练时为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荣誉,树立坚定信念,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培养队员对训练的兴趣。训练方法要新颖,示范轻松、优美、大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安全感等,都能使队员在伤后重新产生学习兴趣;
再次,利用训练动机的迁移。把一些与训练有关的动机迁移到训练上来,对训练是很有利的。如有些队员希望练就高超的球技以便在比赛中得到表现,得到观众、同学的认可,能充分证明自我能力的价值所在,这种动机的产生能增强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
最后,使队员获得成功。成功使人振奋,增强信心,成功的次数越多,恐惧的心理也就越少。有心理障碍的队员,教练员的一言一行,一个细致的表情变化,都能给他很大的影响,要多给予信任,少施加压力,更不能嘲弄他们,要增强队员的自信心,成功了要及时表扬,积极的赞扬是克服心理障碍的灵丹妙药;
2)培养队员注意力。队员受伤后再训练时,特别是在曾受伤的动作上练习时,注意力往往指向和集中于受伤时的刺激,总是回忆受伤时的情景,阴影不散,从而造成紧张、害怕,影响正常训练。因此,利用新颖的训练方法,优美的示范、引起队员的无意注意,使队员在一种轻松状态下,集中注意力。通过使队员加深对训练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间接动机及抗干扰的能力;
3)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恐惧心理的强大对手。有了顽强的意志,队员能自觉、果断地训练,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达到克服心理障碍这一目的。
2.2学生方面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是外因,是条件,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队员,内因变化是问题的主体,而教师的指导必须通过队员自觉顽强的训练才能发挥作用。
1)在教练的指导下,指出受伤的原因。是技术掌握不好,还是身体素质差,准备活动不充分,思想麻痹等;
2)分析受伤的原因,明确训练的目的,树立训练信心。如技术掌握不好,练习时必须在理解动作技术要领的基础上再练习,同时要加强自我保护,多体会正确的技术,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如是身体素质差,那么在教学训练中就要坚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使之经常取得成功,逐渐克服恐惧、害怕心理;
3)培养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有意注意能力。如经常想动作技术要领,使自己处于放松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加强对训练目的、任务的理解,用暗示方式或转移的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可以用心理训练等手段来锻炼、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4)自觉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每次必须完成教练员布置的任务,给自己设置一定的困难,主动去完成;给自己树立训练的榜样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5)不做危险的犯规动作,篮球运动身体接触较多,对抗性较强。在场上运动员碰撞、摔跤是难免的。因此,不但要自觉的遵守比赛,还要学会自我保护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建议
1)运动员伤后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与训练的正常进行,应引起广大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2)运动员伤后心理障碍的消除,除教练和队员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减少场地和队员身体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干扰;
3)运动员伤后心理障碍的消除,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可根据队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尺度由教练自行掌握;
4)运动员状态焦虑的调整,教师要多采用温和亲近和启发式的鼓励性语言、语气,提出练习要求等,并给予他们语言和体态语言方面的适宜刺激,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可使他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指示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使其稳定性得到改善。这一适宜的刺激从某种角度讲,使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这对发挥运动技能的潜力最为有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