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改勿忽视逻辑思维的训练
作者:卞德高
3)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层次。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启发,同样的时间,有的学生对问题分析很肤浅,有的学生能一针见血呢?这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不一样。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即抽象逻辑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问题的实质的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训练实践,总结出训练这一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即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就一个教学专题或一重要能力点,设计由高到低的几个训练层面。如教学高一语文这一板块中《前方》一文时,在搞清“摄影文学”特点的同时,跟前一板块“月是故乡明”中的思乡文章比较的基础上,层层设计问题:①“前方”指什么特定的内容?②作者所分析的“离家的根本原因”有哪些?③按照文章的内容,第1节到第8节由摄影起问到回到摄影收文,很完整了。为什么还写了后面的内容?④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⑤由“离家”怎样又写到“念家”的?作者所理解的“家园”有着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很快把握了作者“家园不仅指”的深刻内涵,更将本文“后弹琵琶”的构思妙处轻而易举地心领神会了。这种逻辑思维深刻性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表象上升到本质、从肤浅上升到深刻;
4) 纵横比较、驰骋联想,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程度,包括思维起点的多开端、思维过程的多途径、思维目的的多方向和思维方法的多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纵横比较、驰骋联想,以训练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
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和联想法。比较法,如:风格相类的不同国籍或不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比较;同时代的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比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相比较。联想法,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郁达夫笔下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后,可让学生展开联想,说说还有哪些“秋景”?各有何寓意?学生驰骋想象,可以描绘出许多秋景,金黄的田野,橙黄的果园——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高云淡,牛羊奔驰的牧场——秋天是欢乐的季节;秋天瑟瑟,落叶萧索的林场——秋天是怀旧的季节;香山红叶,钱塘秋潮——秋天是豪壮的季节;皓月当空,桂香暗动——秋天是飘渺的季节;
5)打破常规,引导求异,以训练思维独创性。思维独创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文学作品续写,看图想象作文等方法,以此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取消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惰性,跳出陈旧思维巢穴,进行创造性精神活动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多方探索,导致新的认识。成功运用求异思维而出现的好文章比比皆是。例如,自古以来,秋天在大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是萧条、冷落、悲凉的,人们往往借秋天来写愁思、郁闷的情怀。而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却一反写过去文人墨客悲秋的传统,写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认为秋天胜过万物萌生、花红柳绿的春天;又借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的形象,来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不觉为之精神抖擞。再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大气磅礴,气概豪迈。哪有丝毫悲秋之感?
成功的求异思维使文章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不乏真知灼见,读来不无启迪。在平日学生习作中,只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求异,即使偏激,说法也失之偏颇,但只要不迷信人言,敢于自陈其说,并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实属难能可贵,笔者都会给予肯定,对学生影响很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被大大调动起来。
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同样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在“读”“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角度理解“读”“听”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说”“写”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他人的见解。
当然,以上这五种思维品质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辅成的。所以,这五项思维品质的训练也不能独立地进行,而要有机有序地综合或穿插进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尤其需要教师能长期坚持将思维训练和平时的工作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