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胡华勇
如何进行问题设计呢?根据教育教学论的观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也就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认为问题设计应从兴趣、层次、创新这三大方面着手。
1贴近生活,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前提。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融洽师生感情,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与个性活生生地联系在一起。情境题还能使情意与能力和谐发展,锻造创新品质。例如:在《传染病》这节教学开头,设计这样一道情境题(让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表演老同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公共场所遇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老同学,当时我面对着“老王”愣住了,我简直不敢相信,用手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才叫了一声:“老同学”,这时我们的手已紧紧地握在一起,异口同声地说:“走!去茶馆喝上一杯!”根据这段情境提问:从传播途径分析可能会得哪些传染病?让学生去讨论、去思考,这时同学们的兴趣、热情高涨,课堂也成了讨论式、开放式。同学们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还有争论,在讨论和争论中掌握了新的知识点: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百日咳……)、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课后组织学生调查当地一种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
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境于一体,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创设“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一种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这样做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主动探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所在。
2钻研教材,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求知过程和求知体验,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从创新的角度加强对实验问题的设计,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
在实验教学中, 经常要求学生探求原因, 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在学了阿基米德定律及漂浮原理之后,给学生提供如下器材:溢水杯、天平、小烧杯、塑料球。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学生们相互讨论,最后得出最佳的实验操作步骤:①将溢水杯中盛满水,在其右边放一架已调好的天平,左盘放一盛有塑料球的烧杯,右盘放砝码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②将塑料球放入溢水杯里,让排出的水刚好流入空烧杯中,最后天平恢复平衡。通过实验学生更深刻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及漂浮原理。在讲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先让学生思考: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作用吗?再给学生提供器材:可口可乐瓶(已截去底部和上部圆锥)、彩色气球(已注入少量水,吹气呈水滴状,扎紧颈部且能浮在水面上)、大烧杯。让学生去探索:①将气球放在可乐瓶底,且刚好堵住锥形底部出口;②用手拿可乐瓶将它放入烧杯,向可乐瓶中倒水,观察这时气球被压在底部,并不上浮;③向烧杯中倒水,观察随着水量增加,气球浮出水面。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有了感性认识,从而巧妙地化解了难点。教师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敢于另辟蹊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以实验为载体分层设计问题,既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可以在教师分层设计问题教学方案的引导下,稳步地登上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
3拓展思路,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探究性教学结构的设计是以激发学生思维作为主线去引导学生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有创新的问题,唤起学生求知欲,产生探索创新的激情,促使学生努力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例如:学到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其药品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中都含有氧元素,制取的氧气中氧元素来自哪种物质?让学生猜测,他们提出各自的看法。再追问:假如用一种物质可以制取氧气,为什么要掺入另一种物质?学生一时语塞。然后启发学生用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见表1。
通过实验,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说→设计方案→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强化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科学地进行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创造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改善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习题设计也是其中一方面。如:小实验:点燃一根蜡烛,经一段时间后熄灭。请写出点燃到熄灭过程中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至少写出4种)。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习题,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实验现象,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注意观察实验顺序:①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②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③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④通过现象,认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实践与理论间的渗透更紧密,并拉近了距离,把对理论知识的获得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索性学习,这样问题的解决向纵深推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问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创新性,问题的创新性可以避免先前“定势”的影响,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真正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乐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霍益平.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1.
4赵翰章,鲍东明.示例演练教学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