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 兵 段 磊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6-0487-0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浅析校园文化的内涵
1.1校园文化的概念
正如“文化”这个概念难以解释得透彻、明晰一样,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同样难以把握其定义,并且一直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所争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通常是指一切校园人在校园内部环境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下,形成的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1]。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一如既往地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并始终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所铸造的这种坚固的软体氛围,是校园的底蕴,是高等学校校园与一般社区的重要区别所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它对高等学校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审美修养、内在素质等方面的熏陶作用绝不可低估,特别是在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上作用更是巨大,尽管这种作用只是潜移默化地发生。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比较而言,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积累起来而形成的整体氛围,对学生成才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久远;校园文化着重于对学生成才的宏观引导,而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具体知识技术的传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在塑造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品质,培养青年学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心理素质,鼓励青年学生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1.2校园文化的存在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其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呢?仔细观察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社区与社会其他部分的根本区别,可以发现校园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三点。
首先,高等学校是多种学科的研究和传袭之地,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全部内容,这是校园文化繁殖成长的天然土壤。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科学的每一步发展几乎都是在高等学校或它所能辐射的地方产生的。这块天然土壤独一无二,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基础;
其次,高等学校聚集着社会大部分学者、专家,他们代表着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新水平;同时又聚集着整个社会最具塑造潜力的青年学生,他们求知欲强,渴望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并把它推向前进。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高层次的心智交流中,校园文化也悄然萌生了,并逐步丰富发展。在师生间的交流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因为所提倡、所弘扬的都首先依赖于“传道 、授业、解惑”;
再次,校园文化的浓淡厚薄,还依赖于高等学校内部文理渗透的充分与否。文理兼容的百年老校为什么能够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并不是它们较单科性高等学校在学生学习期间多教授了几门具体的课程,而归功于它们校园文化中文理渗透的浓厚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每一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多种学科的融会贯通。许多或以文史或以理工见长的综合性高等学校,现在已开始加大力度发展自己的相对弱项,就是意识到文理渗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极大作用和校园文化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学科完善、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具优势是勿庸置疑的。
2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不断推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对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新挑战。纵观燕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结合当今形势,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体会。
2.1校园文化建设必需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和落实“16号文件”精神,围绕提高高等学校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高等学校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
同时,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高等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2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不可否认,将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成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制订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发挥规范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讨论,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活动,学校加强引导和大力支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在活动的设计上,也应考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不要刻意追求轰轰烈烈,过多注重某项活动的参加人数,而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的趋势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如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世纪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就应大力倡导。
2.3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要不断提高品位
在充满挑战和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间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活动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上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应避免过多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的误区。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当前应特别重视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帮助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
2.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要注重开掘精神文化
目前部分高等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往往侧重于丰富物态文化和完善制度文化,忽视了开掘精神文化,把组建几个学生社团,搞几次大型活动看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3]。建设校园文化,丰富物态文化和完善制度文化固然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开掘其中的精神文化意义。为消闲或娱乐而开展的活动不会有长久的吸引力,纯粹建设外形的行为只能使校园文化成为几项死的设施或制度,而不能使校园文化充满灵气。根本的方法是从精神文化着眼,根据自身专业和师生特点,完善、丰富物态文化和方式文化,建设独具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不同特点的高等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途径和具体方式不同,而根本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2.5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学校特色
创特色是现代学校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只有创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才有其无限的生命力。“厚德、博学、求是”的校训,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体制,是燕山大学的特色之一;从齐齐哈尔南迁秦皇岛,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在一片荒地上建设起一座新的校园,形成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燕大精神,是燕山大学的特色之二;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创办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燕山大学的特色之三。笔者将紧紧围绕燕山大学的办学特色,加强引导,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为形成有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建龙.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2 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英林.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文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