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孙新爱 周昊婷




  在阅读实践中丰富图式外延。熟悉每种体裁的语言材料的组织特点,也就是对文章(类别)形式图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如果学生能在读完文章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甚至一看题目就能知道文章的体裁,那么,运用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学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阅读,从而丰富图式外延,提高阅读效率。
  2.2.3读后反思,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图式
  知识图式是指读者自身掌握的第二语言的水平,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系统,是调用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读者就不能识别文章的字、词、句 ,就无法从语篇中获取信息 ,更无法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来帮助理解。储存大量的语言图式,为阅读理解过程的实现奠定基础。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阅读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少、句法结构不熟悉。那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词汇量并有效地掌握汉语句法结构呢?
  1)先说一下扩大词汇量问题。阅读中的词汇量有别于其他课型中说的词汇量,在阅读中,只需要理解词的意义,而不需要具体应用这个词,因此也有人称阅读中的词汇为被动词汇。相对精读课来说,扩大阅读词汇量比较容易。我们提供三种可以运用的方法。
  依据字形推断词义。汉语是音义文字,有90%以上的字是形声字,虽然几经演变,一个词的意思和本义相去甚远,但仍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看一个词的语义范畴。比如,以“扌”为形旁的字,一般都和用手做的动作有关,如“捧”“打”“接”“扔”等,几乎没有例外;再如,以“山”为形旁的字,大都和山有关,例如“岭”“巍”“岗”“崖”等。这样,即使学生不知道字的读音,也能根据形旁推测词义,加之词都是在上下文中出现,利用上下文语境,验证词义。
  构词图式。汉语的合成词有三种构词方式: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汉语词以复合式为主,如果能掌握词的构成方式,那么对猜测词义很有帮助。派生词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如果学生知道了词缀的意义,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由该词缀构成的一批词。因为汉语中的词缀有限,构词方式固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类构词法。重叠式有指称亲属类的名词及动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亲属称谓的有“姐姐”“叔叔”“奶奶”等;重叠的动词很多,主要是告诉学生动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
  最为复杂的是复合词,有五种构词方式,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可以列举学生在前面课文中刚接触过的同一类型的一组词,比如并列式的一组词:购买、寻找、偷盗等,其意义可以由其中一个语素解释,只不过单语素词的意义和用法比合成词要宽泛得多。还有其他类词,情况也类似,主要的是告诉学生每一类型的合成词中各个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让学生形成理解每类词的模式,减轻学生学习生词的负担。
  进行语素教学。构词教学,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把汉语的语素教学融入其中。汉语的词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单词,是以一个个的汉字为基本书写单位的,往往每一个字自身都有意义,在组合成词的时候仍保留有原来的意义。这样,可以进行语素教学,在讲一个新词的时候,要结合构成这个词的语素意义,把那些常用的、构词能力强的语素的意义教给学生,并教给学生如何在一定的语境下猜测由该语素构成的词,这也不失为扩大学生词汇量的一条捷径;
  2)再说汉语句式。汉语句式主干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修饰成分是定语、状语和补语。这六种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并且定语、状语和补语都有自己的标记形式“的”“地”“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使这些句子成分和母语句子的结构对应起来,即使句子再长、结构再复杂,那也不难理解。然而,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需要大量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解这些特殊句式、句型的模式。比如汉语中的无标记被动句、“把”字句、“得”字句、“比”字句、无主句、主谓谓语句、紧缩复句、流水句、省略句以及带有修辞的句式。此外,有些标点符号也有提示文章内容的作用,例如破折号有转折、解释、省略等功能,冒号有提示注释的功能,分号有表示并列项的功能等。
  知识图式的建立,可以配合其他课型一起进行,在阅读课当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知识的系统化,只有把语言知识系统地储存于大脑中,才能使之与阅读时输入的文字发生高质量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
  
  3充分发挥图式的预测作用
  
  充分发挥图式的预测作用,透析学生的阅读过程,纠正阅读中的理解偏误。
  经过对母语阅读和外语阅读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母语阅读中读者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能凭借阅读材料提供的语言信息预测阅读内容,并且能够随阅读活动的深入适时地证实自己的预测或修正预测,而外语阅读中读者缺乏推断能力,容易造成理解的中断和偏误。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透析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时纠正阅读中的理解失误。在开课之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有关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答案,洞悉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同时又能发现学生的阅读在何处发生偏误并及时纠正。如何对文章内容提问,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的质量决定着阅读课的质量。在文章中,有一些提示下文内容的词或句子,如关联词、领起句等,要培养学生对这些标记性词句的敏感性,并能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准确而快速的阅读。
  学生头脑中的图式,需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建立,需要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而对学生已具备的图式的利用,则可以进行引导,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的,正是要尽量更高质量地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图式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利用图式理论,发挥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使阅读课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周健,等.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林斯坦.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理解[J].福州大学学报,1996,(7).
  4吴晓露.阅读技能训练——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一种模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5张丽娜.汉语系列阅读[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6 朱建中.图式理论与留学生报刊阅读教学[C].语言文化教学研究集刊(第一辑).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