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新使命
作者:刘智运
4高校努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更好地发挥国家自主创新主体作用
4.1高校要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支撑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和推动。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弱,投入的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也很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则高达2%以上,差距很大,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自己生产的产品、核心技术依靠引进,受制于人。这种现状必须下大决心加以改变。
过去,高校与企业也建立过许多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效果不太理想,合作模式有缺陷,主要问题是企业缺少创新动力,企业被动地等待高校拿出成果来,并且常常要由高校来承担成果转化的工作,甚至还要负责市场调研、市场开发。
现今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市场为驱动力,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纽带,依托高校的研究力量,弥补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水平和试验设施的不足,形成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校则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促进学科的不断发展。合作双方不是以单项成果的转化为目标,而是以企业的发展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志向,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起到引领和推进的作用,规划和确定重点领域,并且制定政策,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企业与高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要形成互利互惠的关系,获得双赢的结果,各自都应该有所调整和适应。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利益的主体,投入的主体,企业在选择主攻领域时,会较多考虑市场需求的关系,而高校作为技术的支撑,除了争取科研经费之外,更多地会考虑学科的发展。因此,把双方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要尊重高校教师的研究工作。而高校要承担起争取项目成功的责任,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分担企业的风险,弥补企业的不足。双方在发展战略上要找到结合点,这是最关键的。
4.2高校为企业提供集成创新技术,催生高新技术企业
高校以其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及产业化热点,提供大量的集成创新技术,主动介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兴办大学科技园,培育一批知识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园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事关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用价值高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及集成创新性科研成果,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5高校的文化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增强“软实力”,引领社会前进
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整个社会革新提供精神支撑。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文化创新。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说过:“创新不仅指科技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新。文化的繁荣与兴衰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与变革,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文化创新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它是整个社会革新的精神支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2]所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在全社会树立创新求发展的新理念,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构建文化创新的价值体系。
高校的文化创新具有以下特质:①“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尊重人的精神力量,尊重人的创造力,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尊重不同群体与个体的意见。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②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洋,一切从实际出发,严谨治学,遵守学术规范;摈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③ 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理念。尊重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提倡建设性的批判思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④ 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学术无禁区,思想不强制,体现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科学道德、科学规范的和谐统一。保护脱离主流、有悖传统的观点;⑤ 信任、平等、开放、合作的学术平台和人际关系。在开放式的学术平台上实现科学的综合交叉,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创新和竞争互动,不迷信权威,不论资排辈,不排斥少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有赖于理论的自觉。大学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在现实中呈现,更事关未来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推进大学的文化建设和大学的文化创新。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要体现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第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第二,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性是文化最大的个性,维护文化的民族性是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前提,大学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第三,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创新大学文化,当今我国已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的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大学文化;第四,必须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辩证发展过程,大学文化也是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矛盾冲突的产物,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西方及其世界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
大学文化创新要特别关注社会文化的进步。大学的新文化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因此,保持大学与社会的协调。大学既要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轴心,承担起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国际交流的责任,更要超越“象牙塔”,在坚持大学文化的基本理性和学术价值的基础上自觉地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引领社会前进,成为发展人类文化,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N].科技日报,2006-04-04(1).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技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1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