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创新学习的实质与特征再探
作者:刘昌明
语言是人类的本质,自由表达是人的权利。所谓学习自由、学术自由,都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由表达”的权利。
“自由表达”在当前的意义,不仅是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更是人们整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由表达,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过程,也是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的过程。学生的“自由表达”,是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享受与老师平等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主体论的具体化、实践化、过程化,比起抽象的“学生主体性”更具行为特征,更有利于体现师生的平等关系,更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和操作,对学生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表达的认可和激励。
学生“自由表达”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的有效体现,有利于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精神;二是对教与学双向互动论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学生及时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师生自由交流的氛围和习惯;三是对人的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现实追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表达的积极主动性。只有学生自由表达得充分流畅,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的生命激情和学习潜能。因此,“自由表达”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学习能力的语言表征。
3.2过程的质疑性
创新性学习的显著特征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学习,对于已有的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内容,秉持一种质疑心态,不轻信,不盲从,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拘泥于接受公认的定理,不简单服从于一般的规律,而是进行独立的思考,多向的思维,批判的扬弃,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成为一个针砭和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学习的创新性才成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成为学习者的个性品格。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是教师不断的“设疑-导疑-生疑”的过程。古代学者说过: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则教有疑。”因此,“疑”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够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不断的学到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这就是学习的心理过程,是“不耻下问”的奥妙所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下落产生疑问,才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瓦特对火炉上水壶盖被冲开的现象生疑,才导致了蒸气机的发明;爱因斯坦对传统的、绝对时空的产物“同时性概念”产生怀疑,才走上了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胜利征程。现代科学奠基人、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为科学家探索真理提出了四条准则,即:普遍性、团体性、无私性和怀疑主义[2]。富于创造精神的人,都爱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事物。他们遇到问题能穷根究底,绝不牵强附会,绝不放过任何疑点和含糊不清的地方。当然,能否产生疑问,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要有质疑的习惯。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和解决疑问,就会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不断地有所领悟有所创新。生疑是学习的动因,质疑是研究的前提,释疑是创新的基础。
3.3迁移的灵敏性
创新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学习迁移的灵敏性。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之分。前面学习的知识对后面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知识的影响叫逆向迁移。虽然人人都有学习迁移能力,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现象。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性的学习者,善于把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相同的水平上进行迁移,或者使低水平的技能向高水平技能进行迁移,这两种迁移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家们把前者称为侧向迁移,而把后者称为纵向迁移。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迁移还有远迁移和近迁移之分,前者指已习得的知识在新的不相似的情景中的运用,后者指已习得的知识在与原先学习情景相似的情景中的应用。也有学者认为,可以把迁移区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指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指特殊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凡是学习活动都会有迁移现象发生,只是这种迁移有正向的或是负向的区别。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都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或抑制作用都称为负迁移[3]。具有创新性特征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反应迅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的运用先前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类似的问题,甚至能够把此类知识运用于彼类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之上,获得全新的知识,取得全新的成果。他们不仅会进行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而且更善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不仅会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服务,而且善于转移经验,善于发现不同问题之间类似的地方,从而获得发明创造。寻找类似是转移经验的必要条件,而要具备转移经验的能力,就得先具备发现类似的能力。而发现类似就是一种创造。“泛函分析”创始人之一、波兰数学家斯巴拿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一个人是数学家,那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判断之间的类似;如果他能判明论证之间的类似,他就是个优秀的数学家;要是他竟识破理论之间的类似,那么,他就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可是,我认为还应当有这样的数学家,他能洞察类似之间的类似。”[4]这就启示人们,一个人的迁移能力越强,站得越高,看的越远,洞察事物的能力越强,其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所以,所有的教师都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观念。学习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和锻炼学习迁移能力,所以,所有的学生都要树立 “为迁移而学”的观念。学会迁移,尤其是学会正向迁移,学会快速迁移,是创新学习的一大心理特征。判断学习者是否具有创新学习精神和能力,首先要看他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快速迁移的能力,迁移速度越快,说明创新学习能力越强。反之,创新学习能力越弱。
3.4问题的多样性
具有此种学习倾向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认真的思考,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学习的进步。他们往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问题和提出问题,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可能提出一连串的其他问题,一类问题得到了解决,可能提出另外的几类问题。总之,他们的脑袋是问题脑袋,他们的思维是捕捉问题的思维,是寻找问题的思维,是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之中,会不断地听到各式各样的提问,总是处于问题的包围下。这就是具有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潜质的人的特征。培养创新学习能力,首先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问题意识,鼓励学习者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之尝到创新的快乐,收到创新的效益,得到创新的训练,逐步养成创新思想和创新学习的习惯,成长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的有为之人。所以,在教学中,要提倡“问题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问题学习法”。
3.5独立的批判性
创新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的相对独立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相对独立性是创新性学习的灵魂,强烈的批评性是创新性学习的表征。没有独立性,只有依赖性,就不会有创造性。没有批评性,只有盲从性,更不会有创新性。因此,独立的批判性是创新性学习者的必备性格。独立性是学习主体能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自由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大胆创新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毫无顾忌地提出个人见解,义无反顾地进行创造性尝试。具有批判性特征的学习者,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轻信书本,不盲从教师,不拘泥于定理,不满足现成答案,敢于质疑前人的认识,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提出异议的观点,具有挑战精神和反叛胆略。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学习者,老师和同学往往不能够正确看待和理解,对他们的反叛性格,异端行为,狂妄姿态,难以宽容和接纳,导致对这类学习者的冷眼和轻视。
参考文献
1 杨银付.由接受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64
2 周昌忠.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169.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20.
4 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