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矛盾失衡:我国现代大学精神失落的实质解读

作者:陈 瑞




  在大学理想和社会现实的交锋中,社会由于握有大学必需的资源,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当前,大学精神的失落可以说是社会现实对大学理想的压倒性胜利,是以理想的褪色和泯灭为代价的。大学由于过于贴近现实而忘却了大学的本质属性,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想被放逐了,而没有理想的大学是没有精神可言的,是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
  
  2.2大学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自主性和依附性的矛盾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于大学内部。中世纪时期是大学的摇篮期,那时的大学通过与教会和王权的斡旋争取到了自主权。这里的自主权仅是相对的,大学是靠投机式地依附于教会或王权来取得中间地带的,自此,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开始孕育。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有效工具,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大学的依附性开始增强。进入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当阳称尊,大学逐渐沦为了市场的奴隶,自主意识日益淡薄。自主含有独具特色、不可为其他客体取代的惟一的意思,失去了自主意识,大学就不再是大学了,与一般社会机构也就无异了。当前人们热议的“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的异化和本体危机”,其核心也正是指大学主体性的缺失。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大学价值观的多元化并不能要求大学放弃根基,毕竟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的实体。按照德里克朗特里的观点,“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算不上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的大经大法,她有她的神圣使命,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4]自主性不是完全独立,而是在有所坚守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立的身份和精神去沟通外界。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认清自己的学术属性,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恪守本分,做到不拘泥,不逾矩。
  
  2.3大学传统与时代变迁的冲突
  任何组织都是处于时间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组织生存的时间维度,大学也不例外。大学是历史的产物,而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则是大学绵延传续的精神力量和内在逻辑;大学又是时代的产物,不断变革是大学得以存续并永葆活力的法宝所在。大学正是在继承历史传统和顺应时代变迁的矛盾中不断成长的。大学精神是经过历史的选择、积淀、内化而形成的,它通过大学的传统表现出来并代代相传。但是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随着时代的演变,大学得以维系的环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了。面对种种社会变迁,大学如果一味地固守在“象牙塔”中,不问世事,势必会为社会所抛弃。“如果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知识,但缺乏把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那么公众就会以为大学是无用的,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因此就不会再为大学提供经费了。”[5]失去了经费的支持,大学所崇尚的学术自由也就失去了物质根基。大学紧跟时代的变迁并不是要放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形式进行适应性的改变。但是如今的大学变革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学几乎为时代变迁所淹没,政治化、市场化、产业化等思潮席卷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大学在适应的同时遗忘了超越,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逐渐趋同化,大学的精神特色无从彰显。传统与现代、适应与超越的矛盾是促使大学前进发展的动力,也是大学要着力处理好的关键矛盾。固守传统或者偏执变革都是对大学精神的亵渎和误解,大学精神是传统继承和时代变迁和谐发展的结晶。
  
  2.4知识的“有用”与“无用”之争
  这个时代是物质主义的时代,一切以是否“有用”为标准,这种功利性的准则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关于‘有用之物’的概念是否已变得太狭窄,以致不足以适应人类精神的游荡和变幻莫测的可能。”(弗莱克斯纳语)大学是以知识为材料的,知识的发展推动着大学的变革。起初的大学探求高深学问,不外乎文、神、法、医四科,神学居于最高位置,在今人看来,属于“无用”之列。自由教育追求“知识本身就是目的”,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存在,当然这与其时的知识发展状况和阶级划分是相关联的。自从科学进入大学课堂以来,追求知识的“有用性”就一直占据主流,大学里的科学教育也压倒人文教育成为“显学”。“有用”与“无用”之争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大学的学术性和功利性、手段和目的之争。大学是学术性的机构,这是不容置疑的。功利对于大学来讲也是不可忽视和拒斥的,完全无视功利是自欺欺人,也忽视了人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逻辑动力。但是功利仅是手段,学术才是大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当前的大学功利主义严重,学者不再把学术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谋食”取代了“谋道”成为大学人的价值准则。
  知识是由“有用”知识和“无用”知识组合而成的。看似“无用”的知识也许是有用的,它也许“孕育着未来的成果,即实用成果或理论成果。”“在整个科学史中,已最终证明,有益于人类的大多数真正的伟大发现,并不是由实用愿望推动的,而是由满足好奇心的愿望所推动的。”而好奇心也许不能产生“有用之物”,但是从长远看来,最终是“有用”的。所谓的“有用”知识占据了大学课堂的绝大多数,而所谓的“无用”知识却日益受人冷落。大学是追求真理、塑造完善人格的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有“无用”知识的加盟才能构建完整的、真正“有用”的精神家园。
  
  3矛盾的平衡:大学精神重塑的理念前提
  
  大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组织机构之一,其存续的持久动力来自于对自身传统的守护和对时代变化的敏锐嗅觉。大学通过维持固有矛盾的微妙平衡,从而实现其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学也要与时俱进,把握准时代脉搏,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自主与依附、传统与现代、“有用”与“无用”的矛盾。现时代,大学精神的彰显要求大学在发展中要多一些理想性,少一点功利性;争取更多的自主性,少一点依附性;呵护优良传统,认清现代性的“病症”;提倡看似“无用”的知识探究,少一点急功近利。只有在矛盾中实现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精神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杨玉圣.学术腐败现象与学术打假[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10827/209202.shtml.
  3 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谢泳.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艺术,1999,(4).
  5[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