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作者:靳能泉
[关键词]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71-04
在大力塑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个体、积极打造和谐社会和信用经济的今天,会计人才培养教育已逐渐深入其中,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优势发挥着更为突出的政治功能、经济职能和社会效能。高校会计课程教学作为培养教育和输送会计人才的重大步骤和途径,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和举措,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方法刷新或创新,以使其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增强综合国力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能够更加科学而持续、灵活而有效地发展。
1更新教学方法之观念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1];而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它应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受教者学的方法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者对教学方法的相互适应性和促进性等。可以说,凡是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而施行的旨在“让受教者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各种活动,都是教学的“方法”范畴;它对教学质效的保障和提高起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各种教育教学的创新,其关键就在于教学方法上的观念更新。高校会计课程教学尤其应该在此方面超前加速。但目前,高校会计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至少有着一定的不如意;例如,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教育者的“教法”的强化与推广上,都还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地点还仅仅限于一般意义的教室为课堂的狭小空间;教学手段还主要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非严格按照科学有效的手段来“传通道理、授成学业、解清疑惑”,使受教者在就业择业、立业创业上因教育教学方法不对路不奏效而先期性地预存下一些困境。诸如此类的只立足教育者的“教法”研究应用的教学方法,既没有考虑到受教者的差异,扼杀了受教者的个性、特长和优势,不利于受教者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迁移和转化;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受教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育者、受教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不能培养受教者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背离了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国际化、未来化、创业化的价值取向[2],不利于受教者调整知识存量、创造知识增量和储备知识能量,使受教者知识保值、增值的效果发挥不出来或不充分。改变现状,就需要及时和不断地更新传统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树立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和谐性、多元化观念。即要求兼顾教法和学法的研讨与运用、互动与互应,拓展仅局限于传统教室的课堂范畴,构建立足教室、适合学校、满足职业、面向社会的现代型大课堂(即广义课堂[3]),和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的科学化大教育,促使会计课程教学在“天(借指理论或经验)、地(指向实践或现实)、人(可指存在于、作用于其间的活性因子)的和谐中保持应有的质量和效果。这既是时代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个人在终身教育推动下成为新型学习个体的起码要求。作为理论性和实务性都较强的会计,其从业者或执业者的“会计”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提高和修炼,既需要通过外在形式的会计教学去“教”成,也需要其在“教”与“学”的协调共存共进中创造出适合自身习惯特质的、具有较大实用性的适当学法去“学”成。所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求变观念;始终要牢记和把握“教”与“学”不可偏废,“教法”与“学法”必须兼顾通融、和谐同进的观念,如此才能真正克服“会计学难教、会计学难学、会计工作难做”的难题。
2清晰教学方法之思路
在专业目标、符合目标的课程体系和由课程体系制约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对实现教学目标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上,确定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和思想、以及推进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思路就倍加重要。因此,按照素质教育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发扬优势的要求,在从事会计教学时就必须清晰“教学相长”和“教学相应”的方法思路。它一方面指教法与学法、教育者与受教者、教之资源与学之资本等应在教学这个双边活动的运行中、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中都能有所创新、优化和长进;另一方面,它也指教法与学法、教育者与受教者、教之资源与学之资本等方面的相互适应和回应。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和因地施教,不能只就书本传理论、只就法政提要求、只就规范施教化;必须以受教者为主体,在“导”字上做文章和下工夫,以生动活泼的教法着力于受教者科学而具特色的学法的刺激性养成,促使教学主体双方和教学方法双方质量、效果和水平的相互增长;必须充分把握教学资源的无限生机和价值创造,通过一定的互动式教学活动等方式,搭建更多的教授和受教平台,拓宽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增进教育者和受教者、教与学的相互适应与和谐。
3实现教学方法之转变
当前,一些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着生源范围和层次的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了办学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格局。因此,在这些高校的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在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实现三个转变,即会计课程教学的内涵由狭义向广义的转变、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运作模式由单边性向多边性的转变。狭义的会计课程教学,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是指正规的国民教育系列内的学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和与会计工作适应的岗位或业务培训;其主要特点就是其受教者通过自己学习而获取会计学历文凭或职业资格或专业证书,是受教者自身因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或自我发展驱使而被迫学习和考试,其短期性、功利性、个人性、被动性特征较为明显。与此相反,广义会计课程教学的受教者除了其狭义中的参与者之外,还增加了一些为提高自我、充实自我而需要不断“充电”的人员;其目标也不单单在于获得文凭学历,还在于补充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培养新能力;其形式则更为灵活多样,可自学或他学、可考察或培训等;其专业和课程也从一般的会计专业和课程拓展到经济管理或事务管理等专业和与经济管理或事务管理联系紧密的、并以会计为基础或依托的相关课程;其受教者将与家庭、工作、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发生着多边性的关系;其学习结果的考核可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卷面考试和不同方面的其他考核(如岗位职务适应程度、技术技能和技巧的灵活运用程度、社会竞争能力强度、工作胜任或任务完成程度、组织或社会认可程度等);其自觉性、主动性、自由性和能动性特征明显。因此,在会计课程教学时,就应区分在不同形式下不同受教者的不同的学习目标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自学能力较强的,如只为拿文凭,那么就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或考试大纲的要求有所选择地“传通道理、授成学业、解清疑惑”;这方面可采用“一走、二看、三通过”的教学法,即教育者和受教者都要先对教材走马观花地了解其大概内容和结构,然后再对教材进行深看细看,使教材内容和结构成竹于胸,做到这些,最后就可顺利通过理论关、考试关和教学关。如不为拿文凭而想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那么就可以教材为载体,采用将教材由薄先变厚再变薄的方式教学;如不拿文凭只想把自身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或以前未搞明白的东西弄懂,那么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实施教学。相反,对自学能力较弱的,也需区分上述情况分别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其难度也就要大些。当然,对其他类形式的会计课程教学和考试都需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之所以要在这三个方面及时转变,一则因为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个体,每个人都想在知识理论和业务能力上有所新收获和大成就,没学过会计的可能因一些特殊情况不得不学,而曾学过会计的可能需温故知新或充实提高;二则因为在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非公有制组织的出现,在其还没有完全走上规模化和规范化之前,它最大可能是将自己的家属、亲戚或朋友安排在会计岗位,甚至全权负责所有会计事项或业务的处理;这必然要求更加广泛的会计人才培训教育与此适应;三则因为人才流动的经常化、人才流用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才流转体制的规范化,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高严、而对其需求又更强大,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会计人才培训教育中的会计教学要即时实现这三个转变。唯其如此,才能按照我国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4],分层次、依需求地培养出一个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的会计合格人才与领军人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