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

作者:杨小丽




  [摘要]当前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与日剧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仅是物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问题。因此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真诚的关爱等使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特色,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3-0223-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7年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成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2007年统计,燕山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5316人,占学生总数的29.16%。其中一般困难生人数995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的18.72%;困难学生人数240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45.32%;特殊困难学生人数179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33.84%;临时困难学生人数113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2.13%。通过对燕山大学不同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外,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更为重要。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已经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多样化。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心理状态形成了独有的特征。
  
  1.1自尊进取与思想迷茫共存
  从总体上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表现出矛盾性。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保持乐观的心态,自强不息,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甚至家人命运的愿望十分迫切,因此成才动机更加强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渴望为祖国的发展与建设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道德理想、人生目标等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下岗工人家庭,面对家庭的经济拮据,他们更注重现实,更容易感染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从而呈现思想混乱。一些来自边远农村的同学,急于改变自己经济上的困境,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严重影响了学业。这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迷茫和困惑。
  
  1.2渴望沟通与强烈自卑同在
  强烈的自卑心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且尤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经济上的拮据是其无法逾越的现实问题,生活及物质上的反差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刺激,总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形成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经济弱势也抑制了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知识面狭窄、缺乏特长,使他们自惭形秽,更加重其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感可能导致其性格发生变化,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既渴望融入集体生活,但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与帮助,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觉难以相处。贫困生从自卑到抑郁的心理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比如燕山大学2005级一女生,家境窘迫,害怕别人瞧不起,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敏感多疑,后来沉迷于网络,在班里没有一个谈得来的同学,不但自己陷入苦恼,也给家庭增加了更重的负担。
  
  1.3道德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离
  贫穷和苦难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更具有责任感,能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对高尚价值观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因素和自身原因,贫困也给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产生了不愿看到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分追求独立人格,以自我为出发点,排斥与他人合作,群体归属感淡化,他们不善于用固定的伦理模式规范自己,倾向于对具体的问题作出具体的道德判断,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统一的体现在他们身上。例如,燕山大学2002届毕业生共有200余人离校时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到2005年第主动偿还贷款的只有27人。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以贫困为资本,认为得到社会、个人的资助,理所应当。这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缺失,缺乏“感恩”的现象令人担忧。
  
  1.4依赖心理与消极行为交织
  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与自主克服困难的意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使他们不是靠自己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或参加勤工助学缓解生活的压力,而是过于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1],认为这些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2]。与此同时,悲观情绪导致其消极行为。面对家境贫寒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怨父母无能,甚至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破罐子破摔”,学习上经常“挂科”,欠学分,最后导致退学。
  
  2完善多元化助学模式,为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物质解困
  
  经济贫困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最直接因素,要解决其精神贫困问题,首先要在经济上为其解困。
  
  2.1充分发挥奖助学金作用
  奖学金是国家资助政策中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十七大的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得到了政府高度的重视,加大了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助学金的机会和金额显著增加。燕山大学2007年共计3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总奖金额为28.8万元;共计58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总奖金额为292.5万元;共计4265人获得国家助学金,总奖金额为341.2万元。此外,2007年春季校内奖学金的获奖人数为4528人,金额为117.905万元。这些使资助工作更显成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并且大大降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2.2多渠道开展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如能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心。
  
  2.3切实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健全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银校合作,明确银行、学校和学生各自的责、权、利,完善个人信用体系。2007年结合河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新形式,充分利用省教育厅资源,构建燕山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燕山大学共分两次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其中第一批办理人数为516人,金额为207.2万元;第二批办理人数为1856人,金额达928万元。为237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