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基于激励机制的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郝连旺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事业的发展,高校管理队伍原有建设模式已经暴露出众多的弊端,优化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模式已经成为打破高校发展瓶颈的重要环节。在本文中,根据高校管理人员的需要层次,设计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模型,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模式的四个有效切入点。
  [关键词]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330-03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管理工作则成为辅助工作,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高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水平不高,使之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实际上,高校管理工作是一种隐性的重要工作,再好的教育资源也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与适应的管理方式相配合,才能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建设一流的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一流的办学设施之外,一流的管理队伍更不可或缺。
  
  1高校管理人员的需要特点
  
  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纳高校管理人员的需要特点,主要体现在物质需要、归属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发展需要等方面(如图1)。
  
  
  2高校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的设计
  
  2.1 高校管理人员的总激励力
  考虑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各类需要,结合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迪尔(W.Dill)1981年提出的以效价(value)-手段(instrumentality)-期望(expectancy)理论(简称VIE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激励模型,将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总激励力公式设计如下:
  M=M1+M2
  管理人员的总激励力(M)看作是内在激励(M1)和外在激励(M2)之和。其中,M1=M11+M12,内在激励又可分为由任务活动本身所激发的过程导向激励(简称过程激励M11)与由任务完成时的成就所激发的结果导向激励(简称结果激励M12)两部分。由于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包含激励因子,还应包含约束条件,将外在激励分为由激励因子构成的正激励(M21)和由约束条件构成的负激励(M22),因此,高校管理人员的总激励力又可以表示为:
  M=(M11+M12)+(M21+M22)
  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人员的正激励包括报酬激励、环境激励、压力激励、能力激励、目标激励、权力激励、竞争激励等。约束的目的同激励一样,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其将行为和努力最有效地投入到组织目标的方向。高校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即负激励包括道德约束、制度约束、规范约束、合同约束、市场约束、偏好约束、处罚约束等(如图2)。
  
  2.2高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模型
  在高校管理人员总激励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斯蒂芬P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型,可将高校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模型(如图3)设计如下: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内在激励(包括过程激励和结果激励)和外在激励(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共同产生的总激励力决定了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而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力与素质及对岗位的理解程度又共同决定了个人的工作绩效水平,高校将根据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奖惩(包括正激励或负激励),组织的奖惩将会给管理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满足程度又影响着个人对于工作的努力程度,从而进入了下一轮激励的循环状态。
  
  3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四个切入点
  
  依据以上设计的我国高校管理队伍激励机制,从构建一流大学的层面出发,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管理队伍建设的经验,为了能使高校管理队伍得到短、平、快的发展进程,可以从以下四点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
  
  3.1职级和工资改革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队伍依法实行职员等级工资制。职员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职员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两部分(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发[1993]79号,1993年11月15日)。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的工资主要由固定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构成,其构成比为4∶6。换言之,主要是根据“以岗定薪”的原则确定高校管理者的工资水平的。但是在原有行政职务和评聘各种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相结合的等级晋升方法实施过程中造成了行政职务因人设岗,岗位泛滥,专业技术职务学术贬值的种种弊端。因此,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应进行职级改革,淡化“官本位”思想,职级改革应向专业技术系列靠近,体现岗位、职责和待遇,反映业绩和水平。职级改革同时,也要进行工资改革,借机解决执行行政职务和事业单位六级职员制度系列时管理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保证管理人员职务的聘任年限和待遇。
  
  3.2考核奖励制度改革
  高校管理队伍考核制度应结合岗位聘任制开展,分为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实施分类管理之后,按照岗位职责,逐步建立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应能全面考核管理人员的德、能、勤、绩各方面。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考核结果应反馈本人并作为晋升工资、聘任、奖惩的依据。配合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奖励制度中,起到正面激励作用,因此,在职级、晋升年限和工资标准改革的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在管理队伍中设立专项奖,表彰在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3.3培训制度的建立
  高校管理队伍需要象教师一样,进行一定的岗前培训,原有人员需要进行进修培训。这样的岗位培训旨在更新知识、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和能力素质提升,进一步改善工作绩效,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而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同时高校管理队伍岗位培训制度,应建立在为管理人员提供一种福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高、中、初级职员岗位培训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
  
  3.4选拔招聘制度改革
  造成目前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把好进人关。选拔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度。许多学校的做法是把不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推到管理岗位,或是把引进学术骨干的家属安排到管理岗位,而这些人员即使不胜任工作也难以调离。要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必须创造一种公平竞争、择优聘任、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进出渠道畅通的环境。选拔招聘管理人员也应与补充教师一样,有明确的学历、专业以及管理知识的要求。同时根据管理岗位的不同,明确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实行公开招聘。对重要的岗位可参照“长江学者计划”招聘特聘教授的办法,向校内外公开招聘,促进管理人才的流动。
  高校管理队伍是科学组织和配置使用人、财、物、技术和信息资源,发挥高校整体功能、办好高校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狠抓高校管理工作,在精心设计我国高校管理队伍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职级和工资标准合理、考核奖励制度完善、培训制度先进、选拔招聘制度严格的管理队伍建设模式,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积极奉献的优秀管理队伍,才能使管理见质量、见水平、见效益、见发展,才能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在与社会紧密联系中,促进高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高校寻求到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克恩.管理学(第九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5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第一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Hart O,Moore B.Property Rights and Nature of Ownership[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