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曾 琳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高等院校的教学规律,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及职业要求,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355-03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是在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分化和发展起来的。自1998年起,旅游管理专业正式成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所属的独立二级学科。这种学科门类的调整与整合,突出了旅游管理在实践中的“管理”与“经济”的特征,而在旅游的“文化特性”、“服务特性”、“实操特性”等方面重视不足,导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始终沿袭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旅游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1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高等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1984年至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为调整阶段,其发展速度有所减弱;从1993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建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形成了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规模扩张迅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762所,在校生361129人,专业教师16868人,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迅猛扩张,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不足一半,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衔接和协调。
  
  2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 问题
  
  2.1定位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尽管都有“培养旅游专门管理人才”、“培养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的定位,但这种定位是非常空泛的,并导致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人才的目标与现实结果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很长的时间里不能接触到管理工作,所学理论不能应用,等有机会接触到管理工作时,所学东西要么忘记、要么过时;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主要是注重管理理论的学习,对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毕业生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工作,难以满足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
  
  2.2教学模式不成熟,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
  我国众多高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但全国各地的教学模式是互相参考甚至照搬,是一种“移植创业型”的模式,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少数几所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只处于中期的“粗放探索型”阶段。由于面临的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或多或少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转行多”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不过职高毕业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习惯的养成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求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由于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没有情景的创设或创设的情景,与真实的职业情景有天壤之别,普遍缺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很少,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师缺少对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教学只好过分强调理论内容,来自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案例缺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旅游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差甚远,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非所用。
  
  2.4实践类课程薄弱,学生操作能力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应基本掌握。但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专业实验室场地狭小或条件简陋,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学生操作能力主要依靠校外实习来培养。但实习单位过多地考虑本企业的利益,往往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固定在某一个岗位上,不能在各个部门、各个工序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如在饭店实习,由于实习饭店不希望学生常换岗,学生在一个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几个月,缺少对其它部门、其它岗位的了解,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 新思路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首先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岗位实际需求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能适应旅游业实际需要,适应能力强、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多层次、多元化人才。要注意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举,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管理和实证研究,积极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旅游业及其相关部门输送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还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专业思想教育、爱岗敬业教育列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观念和服务意识。
  
  3.2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完成学历进修,输送部分优秀年轻教师到教学水平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先进的国内外高校进行学习和深造。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教师,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结构;聘任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担任领导职务的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各高校也应鼓励或要求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系统获取实践经验和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
  
  3.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突出旅游教育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仿真化。应引进案例教学,推广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旅游管理专业要特别注重外语教学,把外语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中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3.4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旅游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构建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现代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要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而且要重新制定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校内要完善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校外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对实验和实习环节强化管理,严格考核,保证质量,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学.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 2002,(5).
  2 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4,(6).
  3赵娇.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8).
  5孔德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