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徐蕙裳




  英语专家丁往道先生曾经说过:“‘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的学校教学价值更多地不再是体现在教会学生用英语说,而是教会学生用英语写,英语教学对书面表达的要求已经开始超过口头表达。诚然,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以避免“哑巴英语”的现象,但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适应时代、社会对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目前,广大教师虽然已普遍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感到困难重重。对此,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课题组也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发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来指导高中英语的写作教学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下面将笔者所在课题组的一些思考、探索整理成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写作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写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有的教师因为觉得写作教学难,批改学生作文难等原因把写作教学弃之一旁,到高三时再临时抱佛脚地突击一下,这样的效果当然好不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平时能布置几次作文,但往往是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课外去写。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知识的铺垫,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会望题生畏,不知从何写起。即使学生拼拼凑凑写了一些文字应付交差,教师看到这些错误百出的作文也往往心烦意乱,无心认真批阅,有的只是打上日期一发了之。这样的写作训练也是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从历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部分阅卷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单词拼写错误多,词汇运用不当,不能正确运用习惯句型,而常用中文的句型去套用,连贯词、文章结构等高层次的要求就更谈不上了。总分为30分的高考书面表达部分全省平均都远远低于及格水平,在12~14分之间徘徊。
  其实,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读是知识的输入过程,说写是巩固知识、内化知识的输出过程。写作应建立在大量听读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有了输入,输出才成为可能。写作还应建立在说的基础上,因为有了说这个基本的输出过程作铺垫,写作这一更高层次的输出才能水到渠成。因此,进行写作教学,应以听说读为前提,不应只是单纯地搞写作,这样是收不到好的效果,提高不了学生的英语水平的。
  “任务型”教学模式中的写作教学写作前有听说读三方面的充分准备,写作后有修改与讲评活动,能有效解决上述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不敢写和写了水平也提不高的问题。写作前,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听说读方面任务的进行,为写作作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下笔时有话可说,并知道怎么说,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和迷茫心理。写作后,教师对共同的错误进行集体讲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一些拼写、词性等等的简单错误,可以采用学生互改的方式进行修改。对于措辞表达不当、句子结构不准确等问题,则采取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修改。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发现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教师还应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精益求精,培养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2 “任务型”写作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
  
  Jane Willis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结合写作教学的具体特点,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作了一些改变。
  1)任务前(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提出作文的题目和要求。为了使学生便于开展活动,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具体任务;
  2)任务环(task-cycle)。①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审清题意,确定体裁,明确要点;②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③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④写作(writing)——学生结合从上述任务中所得到的信息,列出写作提纲,运用技巧独立写作成文;
  3)修改讲评(correcting )。①互改(Exchange)——同桌互相交换,划出错误并改正,交还作者并讨论;②批改(correcting)——教师批改,划出错误。记录共同的错误,以备集体分析之用。若是一些拼写、结构等简单的错误,只需划出,让学生自改或互改。在写得出色的地方打上记号,写上赞扬的话。在文章后面,为整篇文章写一个总的评语,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简单地提出一些需注意的地方;③反馈(feed back)——学生拿到作文本后,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或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修改作文。再次上交给教师,以便检查是否已经改正了前面的错误。
  
  3写作任务设计时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在设计写作任务时,教师必须注意任务应符合人文性、趣味性、教学同步性和价值性这四条原则。也就是说,任务要适合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能与课文紧密联系,学生可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1)人文性。当今时代正处于文化多元化的开放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国教育的方方面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文素质每时每刻都在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托马斯也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背景习俗来处理话语,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充分体现其人文性。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可以和西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相关,它必须服务于人文素质教育,服务于人文修养的提高,服务于人文意识的增强。
  如在教SEFC Book Ⅰ B的Unit 21 Body Language 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想一想,除了身体语言各民族有区别外,其他方面是否也有不同。继而让学生以Have a Birthday Party为题写一篇作文。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英语国家与中国在举办生日聚会时待人接物方面的不同。每个小组列出不同之处,在写作时引起注意。通过讨论,学生总结出了很多不同,如收到生日礼物时,中国人一般只说声谢谢,就把礼物放在一旁,而英语国家的人们习惯于当场拆开礼物,再说一些赞美的话;送礼物的人在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中国人一般就说“不好的,没什么”,以示客气,而英语国家的人们习惯于说“谢谢,我很高兴你能喜欢。”若要吃饭,则有更多的餐桌礼仪需要注意,如当主人请你吃东西时,中国人哪怕心里想吃,也会客气地说“不要”,而西方人一般实事求是,要则要,不要则不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明白了学英语远远不是记住一些单词、句子那么简单,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只有在运用英语时符合英语国家的习惯,才算真正掌握英语。通过事先的小组讨论,各组同学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等活动的完成,学生写出的作文才符合英语国家的习俗,才能让人看了之后不觉得别扭;
  2)趣味性。《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下,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写作任务,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