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建构
作者:李 静
在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教师展开了平等的对话,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建构。文本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客体,而是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对话式阅读教学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双向沟通、交流和互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克服了独白式、灌输式教学弊端的可能性,而且也蕴含着一条通往自由、平等、民主理想的教学道路。对话式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是一种面向生活和生命开放的教学。
1建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对话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第一目标,而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这种定位对各类学科教育目的的确定非常有启发,因为向学生传递知识最终是为了使其对自己的人生更好地进行规划和反思。如果在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就会使教学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知识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统治者,课堂难以焕发生命的活力。
从哲学的发展史看,自古以来,但凡成功的教育都不是单向的教谕式的,而是互动讨论式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的最初尝试,它采用的方式是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问答的形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问题的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深入,最后得出正确认识,生下孕育的“真理胎儿”。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灵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所以,对话教学是知识属性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2)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对话中,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被他人理解,对话者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学生在与自我、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无形中会提高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认识自我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利于全面发展;
3)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采用对话教学,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会使教师在思考同一问题时获取新的视角。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用他们青春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语言回报,使每堂课在诧异、惊喜、欣慰之中度过,从而也使教师受益匪浅。
当代的教师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学生共同发展。对话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补充学科知识,还要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的知识;不仅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还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育专家;不仅要鼓励学生思考,还要自己和学生一起思考;不仅要自己言说,还要带动全体同学一起对话。这种高要求,必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2建构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1)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平等、自由、真诚、宽容、参与性的氛围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以平等为第一原则,教师和学生地位完全平等。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并对学生有偏见和歧视。从“情”的角度讲,学生和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教师应充分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听众,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持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还要求教师必须有语言的艺术,因为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喜欢饱含热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拒斥枯燥乏味的语言,所以教师应该采用亲切、随和、富含人情味的语言,偶尔幽默一番,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明白了事理;
2)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对话教学实施的保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课堂上,总有学生不敢发言,参与意识较低,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矛盾心理,从多方面培养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探险”的乐趣。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话教学要求教师适时退隐,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教师不是个旁观者,要为对话创设情境,提炼对话话题,提供交流时空,将对话引向深入,等等。
教师要做学生的倾听者。对话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倾听学生,但倾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真正地、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3)充分走进文本。首先,营造充分的自读空间。营造充分的自读时空,不能仅仅理解为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而要突出学生自读的“充分”,这里,包含了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即人人读好,个个深思。教师应从三方面去思考:一是要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边读边思考的余地,不可把安排学生读书的环节视为一个形式;二是要循序渐进地渗透辅助理解文本方法指导,使自读的过程免于单调肤浅;三是要关注差异,既可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又要留意学有所长的学生,捕捉他们的学习经验,碰撞他们的思维火花。有了这“扶一扶”“推一推”,学生的自读才具有广度和深度。有了这样的自读“底气”,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走向同伴,走向老师,走进平等和谐的对话。
《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一段令人震撼。“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老天鹅的英勇顽强”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一教师做了如下设计:①边读边想象老天鹅奋力破冰的感人情景,自己演一演这一动态过程;②圈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好好读一读,细细体味。在这静静的五分钟,学生或低低吟咏,或潜心表演,或凝思默想,或圈点批注……在这看似平静的气氛中,充盈着学生思维的涌动、情感的萌发。教师先是冷静旁观全体学生,后是深入与学生个别交流,或提问,或赞许,或倾听……有了这充足的读书时间,有了这思考、酝酿的机会和深度,就有了学生的“有感而发”,有了对话中美丽的火花、心灵的感应、视角的拓展、思想的共振……因此,在课堂上,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含英咀华”,只有这样,才能听到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
其次,精心加工有趣的话题。作为对话的媒介——话题是促进对话充分展开的动力。一个好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同兴趣,共同探索;一个好的话题,应给予学生思考、叙述的自由空间;一个好的话题,应引领学生亲历其间,亲身感悟,达到两情相融、两心相悦的美好境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