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政府﹑家庭支持因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作者:肖 芳 陆亚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387-03
据中国教育网报导,这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在2007年毕业的495万普通高校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达到258万,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2%。虽然高职就业形势有所好转,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初次就业率水平,但由于高职毕业生总人数增长较快,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够完善、社会上还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等原因,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经常处于“边缘大学生”的微妙地位,就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高职院校自身要能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定位准确、办出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外,政府、家庭的支持,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这一大劳动力群体的就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政府支持因素
1.1对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法 律、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高职教育改革现正在逐步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通力合作,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组织开展教学,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到这些企业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使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又使学校的教学和市场紧密结合,更好地为社会输送紧缺的人才。但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校企联系困难、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期间的劳动保障容易忽视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促进校企合作。首先,在政策上,要制定相关优惠措施,通过减免税收、招工奖励等方法来鼓励企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和实习岗位;其次,通过媒体等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介绍优秀企业和院校,并定期公布已经验证过的合法企业和院校名单,方便校企间的相互选择和交流;第三,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确保学生的合法权利;最后,政府还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改革用人机制,切实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放下后顾之忧,积极投身经济建设。
1.2为“双证书”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双证书”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双证书”制度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获得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经过良好职业训练,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最受企业青睐。但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是无法全面完成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和引导高职人才合理流动的。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在职业培训方面及时为学校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并在教材、师资等各方面给予积极的帮助,使更多的高职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各地政府的人事部门也应该制定科学的人才流动制度,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区域限制,让具备不同技能的高职毕业生可以跨地区灵活择业,使高职人才流动更加顺畅。只有政府各级部门和学校通力合作,才能为高职学生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更好地适应市场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1.3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很多是从中专院校转变而来。因此,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一些误解,和本科院校相比,社会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这使得高职毕业生容易产生自己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大学生又不是中专生的尴尬心理,从而无法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合理定位。因此,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明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贯彻到教学改革中去,积极创办高职实践基地,对高职院校创业园区的建立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2家庭支持因素
2.1家庭成员对高职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配合学 校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录用高职学生也更讲究“适用”、“实用”,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强,上岗快。对刚毕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被录用到基层技术性、操作性的岗位。高职应届毕业生由于其年龄、阅历等原因在择业时容易出现定位偏差,对这些基层的岗位不适应,把握不好职业方向,这个时候家庭的就业观引导就尤为重要。现在家庭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家庭成员间更趋向民主,关系更密切,成员间观念的互相影响日益明显。相对于其他朋友而言,家庭成员是毕业生最信赖的人,也最易接受他们的观点。因而家庭的就业观引导对于一名正在求职场上徘徊的高职毕业生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高职毕业生的家庭成员本身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职业教育和操作性的工作心存偏见,必然会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削弱学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的效果。因此,家庭成员本身要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清高职就业形势,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其职业发展的工作。
2.2根据高职毕业生的自身特点,提供精神支持
随着毕业的临近,高职毕业生会面临各种就业难题,如高学历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工资报酬不理想等,此时很自然的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由于高职学制的原因,高职毕业生的年龄普遍比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年龄低1~2岁,学生在处理不良情绪上的自我调节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精神状态,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就业。部分学生会对就业失去信心,采取消极躲避的策略,甚至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遇到就业困难时,大部分学生会首先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其次才会选择向家庭成员述说。可是朋友、同学大都只能充当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精神支持。而家庭成员往往阅历丰富,能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各种生活事例。有的高职学生家长本身就是技术工人,有自身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可以和毕业生交流,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开解引导,因此家庭成员对高职毕业生的精神支持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家庭成员在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多,有时候会忽视高职毕业生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其产生无助感。特别是一些家庭功能缺失的毕业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加大对高职毕业生的关怀度,多与其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设身处地的为毕业生提供情感关怀和精神支持。
2.3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工具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是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途径和就业岗位等。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更需要关注的工具性支持是和其技能、特点相关的有效信息和岗位。虽然通过学校或是网络和其他媒体也能获得相关就业信息和岗位,但这是针对所有高职毕业生的,而没有兼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这样获取的就业信息和岗位虽然在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在质上还是有所欠缺。学校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给每个高职毕业生都提供最适合其自身特点的信息和岗位,而家庭成员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他们往往拥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对高职毕业生的性格特点、爱好专长又最为了解,更适合根据个体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岗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社会功能,积极寻求家庭有针对性的工具性支持,进一步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家庭和政府的合力支持
政府和家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政府方面要广泛听取各方面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及其家庭成员的意见,不断修正就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公正和谐的就业法律制度,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高职毕业生家庭方面,要正确理解政府制定的制度和出台的新政策,配合学校做好就业指导,给毕业生以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
政府和家庭的支持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学校要大力加强和他们的相互配合,三方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促进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理论参考,2006,(11):49.
2黄丽娟.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J].理论参考,2006,(11):50-52.
3周东斌,罗嘉文,林伟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家庭关怀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6-80.
4邓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6,(4):56-62.
5涂晓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71-74.
6 赵建彬,只海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