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作者:朱书田 张东祥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能力与探究精神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实施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应积极寻求改善的对策,使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新生事物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5-0390-0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出它的灵感最初来自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想法与实践。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内容中首次提到研究性学习。2001年3月,国家21世纪课程改革关于科学学科(化学、物理、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题内容,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其他省市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除了我国的南方省市,如浙江、南京等外,北京的部分学校也开展了课题研究,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在高中理科班开设了“综合文科课”,采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并将网络技术引入其中。同时,更多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零散的以研究课形式表现的成果,在各地、各学科都有优秀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例,在许多全国性评选中获得好评,这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已逐步深入学科教学体系,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认可。2001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经明确规定,不仅在普通高中,而且在小学和初中,都要开设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能力与探究精神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它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摇篮。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引进高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研究性学习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其意义、价值以及实施的途径、方法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诸多问题。可谓说之容易,行之难矣!
  
  1.1教师自身素质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自身的研究能力还不强,水平还不高,这直接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实现学科探究。一般来说,进行科学探究应具备以下要素:①提出问题;②进行猜想和假设;③制定计划,设计方案;④调查或实验,获取数据、掌握事实;⑤检查与评价;⑥提炼、思考和总结。这些问题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不是每个老师都掌握得很好的,无论研究在哪个要素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总是认为大容量、高强度、多反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最保险的,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有效手段,所以广大教师乐此不疲。而研究性学习由于操作的难度大,教学过程不易控制,研究内容比较单一、肤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不明显,所以多数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研究不如不研究的心态来对待研究性学习。这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学生的认知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然而学生研究的意识与研究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在独生子女普遍的今天,家长包办现象非常突出,只要能提高文化成绩,作为家长的都是愿意做的。学生也很清楚只有考出高分,才能上名牌大学,将来的路就好走了。这种功利思想直接制约着研究学习的实施和开展。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高考成绩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家长和学生大都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高考成绩没有多大帮助,而且研究性学习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当前教育体制的重压下,学生对研究性课题兴趣不大,意识不强,或者只喜欢那些表面现象的研究,对深入思考的研究提不起兴趣,研究过程提不出问题,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失去信心,缺乏耐心,很多课题研究到中途就夭折了。
  
  1.3教学评价机制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从目前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教育部门精心制定了大而全的素质教育考核条例,评价内容、方法也很多,但其中最为看中、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高考升学率、高考平均分。考的好家长认可、社会认可、教育部认可;同时学校的高考成绩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下一年的招生情况。考的好学生蜂拥而至,考砸了,门庭冷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空间被应试教育严重挤压,特别是在农村,考取大学,跳出农门,有稳定的收入,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而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对相关的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考核,又片面地使用应试分数指标,在家长的希望和片面的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下,学校和教师必然倾向于搞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制约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进一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立稳脚跟,还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和社会强有力的支持。
  
  1.4现有的教学资源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丰富的研究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条件,即课题不能超出研究主体(主要指学生,也包括指导教师)的能力范围;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即学校、家庭和社区能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如信息资料、实验设备、经济支持和活动空间等等。不同的地区、学校和家庭给每个学生提供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研究条件直接决定着研究的结果。同时因为有许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好高骛远,选择的课题超出实际条件的许可,使课题难以进行,甚至半途而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研究的热情。目前很多学校的条件有限,经费计划中尚无明确资助研究性学习运行的项目。另外,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是大班授课制,个别地区甚至是超大班授课制(每班学生60~100人),而研究性学习这类探究学习方式需要一定的教师和学生配比数,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位教师可以辅导4~5个课题、不超过20位学习者,即师∶生∶题=1∶20∶(4~5)。可见: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2解决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对策
  
  2.1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拥有把学生带往教学情景的知识、能力和信念。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要做一个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拥有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专门的知识、教育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把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专门的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个方面,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教育的性质决定“广博”甚至是“饱有学识”的角度去自主的掌握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素质。教师还需在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拥有较强的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满足每个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面对社会收集信息材料等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进而提高教师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互动积极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