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位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华奇 肖 宏 漆汉宏 王加春
3.3采取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保障在职研究生培养 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在职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燕山大学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1)严进严出,健全机制,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由于在职人员攻读学位会受诸多方面干扰,因此应严格选拔学员和严格毕业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对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招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查、开题报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都做出明确规定,在各个培养环节保证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质量;
2)认真审查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控制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有调查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每个博导平均要带4.72名博士研究生(2005年数据),硕导平均指导8.01名硕士研究生,而燕山大学目前博士、硕士平均生师比分别为4.58和6.72。相比2005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水平而言,燕山大学的生师比略低。目前,燕山大学各个学院对每位导师所指导研究生数量都做了一定限制,限制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燕山大学机械学院等院系,还实行了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做法;
3)严格论文发表、检索和盲审制度,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制定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规定。例如,对于工学和理学学科博士研究生,要求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应至少有2篇被SCI、EI、SSCI或ISTP收录,并且至少有1篇用外文撰写。对硕士研究生,各二级培养单位也根据各自不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论文发表规定。
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博士研究生实行论文盲审制,硕士研究生实行论文排序制(排序靠后的论文,学位评定会将重点审查)。以博士生答辩为例,每篇博士论文需聘请七位具有教授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博士生导师不少于四位,并至少有五位以上是校外专家。随机抽查部分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所有评阅意见应密封寄回研究生学院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评阅意见全部返回且无否定意见后,才可组织论文答辩。
通过一系列措施,燕山大学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职博士研究生高发明、何巨龙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外,在职博士生发表论文情况也较好,均超过了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见表2)。
4对于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管理的建议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是我国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在职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对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到2010 年我国在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硕士研究生120 万,博士研究生15 万人。一般来讲,国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规模的比例一般在20 %至50 %之间,按最低比例20 %测算,我国至2010 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将达到27万。所以,重视和加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次调查,对于在职研究生的管理笔者提出如下三条建议。
4.1适当改革在职研究生学制,尝试采用弹性学制、 注册制和完全学分制
可以参考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职研究生的年学分值和每年在校时间相对少于全日制研究生,总学分值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鉴于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特点,建议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比在目前规定的修业年限范围更大)、注册制和完全学分制。以每年选择所修的学分值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如:英国和美国以年修业学分为12学分为限,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求每年修业学分为3~12学分,研究生高于12学分则转为全日制研究生,同样全日制研究生低于12学分则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实施可以促使在职人员攻读学位时量力而行,保证在职人员的学习时间,从而尽量避免急于求成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在职人员的学位质量。我国现行硕士学制一般为2.5年,博士学制一般只有3~4年,最短3年可以毕业,最长为6年。而在美国,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获得学位,少则6~7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学制过短带来的结果是浅尝辄止、急于毕业、学风浮躁等问题,这是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的共识。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现状,普遍认为,在职硕士在学时间一般应保证至少2.5年,在职博士最短在学时间应该延长至4年,尤其是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更应该保证在学时间,以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4.2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多元化
随着在职研究生的规模增长,建议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在职人员的特点,为在职学员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模式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培养目标单一化已不符合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因此各高校应考虑实行培养目标多元化,并制定出相应标准。由于培养目标多元化,因此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如何建立一套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是做好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需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和逐步完善。
4.3尝试采取在职单位与学校共同管理研究生的双 重管理模式
建议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将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作为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工作单位在培养经费、学习时间、培养条件等方面对在职研究生给予大力支持,注意减轻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工作负担,同时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纳入单位对其的考核指标,促使其重视学业。在职研究生回单位边自学边工作期间,单位应尽可能为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学校应加强与在职研究生所在单位的沟通,取得在职单位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与在职单位共同努力,切实保证和提高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青,杨妙霞,杨辉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50-53.
2 罗文标,彭汉,施亚玲.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43-46.
3 谢仁业,张敏.借鉴国际经验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35-37.
4李莉,徐君.提高在职博士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教高职研究,2007,(6):13-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