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校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研究

作者:殷兴东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形成以增强教学管理“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特征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这应该成为当前各高校管理者着力思考的问题的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高校管理,以人为本,教学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童编号] 1005-4634(2008)06-0499-05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调动和维护教学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以人为本”的“人”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包括学生而且还包括高校中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两方面的“人性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放在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位置上,学生对教师、对课程几乎没有选择性,人才培养整齐划一,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难以适应因材施教和经济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忽视“以人文本”
  的主要方面
  
  1.1 学生自主决定所学专业较为困难
  在现行高校管理制度下,转换专业是十分困难的,“学非所爱”;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目前有些高校已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或规定,这些制度或规定明显偏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群体。高校制定或出台这些制度或规定的出发点是奖励或鼓励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并非是出于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它没有真正体现允许学生入学后再次自主选择专业的实质性意义,即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自主选择专业。
  
  1.2 人才培养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缺少弹性选择空间
  现行高校培养计划和课程表的刚性依然很强,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稳定和整齐划一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学生缺少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的自主权。大家一同入学,一同毕业,受教于同一个老师,学的是同一本书,做的是同一个实验等,教学要求基本一致,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个面孔。孙孔懿认为:“我国教育则相应地着重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去同化乃至驯化受教育者,着重培养社会文化的认同者、适应者和继承者,而较少培养社会文化的革新者、创造者、超越者。”此外,课程结构和体系刚性也过强,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选修课程资源尤其是高水平的选修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能选择的余地太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喜欢的课程难以开出,或者开设了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某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又不得不学,不得不考。
  
  1.3 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僵化,不够科学
  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但从总体来看,这些评价的内容、标准乃至整个体系还缺乏完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往往只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多寡和深浅,并以此作为评判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依据。此外,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只作为“监控”的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成长的发展性评价。因此,现行高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制约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此外,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教学优劣的评价标准,考核模式以闭卷和笔试为主,其弊端是对学生接受知识考核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4 未能体现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及对学校决策的知情权未能在相关制度中得到体现,管理者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未能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被排斥在教学管理之外,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1.5 忽视学生学习效果
  眼下大多高校都实行严格的课堂出勤管理制度,一律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到课,不能旷课,规定教师上课要点名,学生出勤情况要上报院(系),教务处要组织抽查,而对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课及听课效果则没有认真过问。还规定学生出勤率与期末成绩、评定奖学金以及对学生的处分挂钩。
  
  1.6 管理中“官本位”的色彩浓重
  现行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制订往往是以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者为主导,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以管理者为中心制订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随处可见,这与“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相距甚远。且现有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一种让学生适应的静态的学籍管理制度,侧重向后看,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着重学生发展的向前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化、国际化趋势的出现,显然,这种静态的学籍管理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高等教育。
  
  2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性与以人为本理念相
  左的原因探析
  
  2.1 受“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受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集权政治和“官本”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过于强调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官员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出现了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权力。学校的行政权力成为各项决策的依据,学校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倾向,教师是被管理的对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校的产品。学校强调组织的行政权威,下级对上级只有服从,管理者成了权威的象征。由于一味追求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和绝对的服从,结果必然会丧失组织中的“人性”。管理成了控制、支配和权威的象征,管理者被理解为“命令者”,好于发号施令,处于主动和控制的地位,被管理者则被单纯地理解为“服从者”,处于从属、被动和接受的地位。这种以管理为本位的思想导致以管理者为主导,以控制为核心和手段,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和选择性。由于缺乏“人本”和“服务”的理念,在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中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教学管理上,科层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职能分工、规章制度控制、将人视为物;以学校管理者为主体,以行政权力的使用和表达为特征,追求管理过程、结果的规范和效率,照章办事成了管理者的唯一信念;没有很好地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活动、重视他们的主体价值,他们的责任感、主体性难以形成和发挥。“随着约束性的等级制变成了普遍的组织原则,强制性和压迫性日趋增长了”,主体性被组织力量掩盖了,主体的权利被忽视了。李江源认为:“‘行政化’了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形形色色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他们依据权力意志指挥和编排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行政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