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伟英 张姗姗 张小升




  [摘要] 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在科研能力、论文质量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创新能力的现状,据此提出一系列提高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包括培养良好的学术环境、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扩大与外界交往等方面。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8)06-0504-04
  
  1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生学位规定了三条标准:①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②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③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成果。从这三条标准来看,在课程设置上,博士生的培养应该注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位论文中,应该体现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具有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各种专业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博士生更容易有所创新。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培养的博士生是我国科技队伍的高层次人才,要求他们在今后的科技工作和工程实践中能够有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能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的工程技术关键问题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因而只有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加强他们竞争的实力勇敢地迎接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更深层次上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正如江泽民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每一个博士生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东西,但同时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要立足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自我发展,才能后来者居上。因此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和各高校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燕山大学毕业博士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最能体现博士生质量的比例占到51%,而认为创新能力最能够体现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占到1/4以上(见表1)。这就更加说明了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而研究生增长率最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显著,与此同时博士研究生的质量问题日益明显。当前博士生比较明显、普遍的优势是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较高,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要指标相对较低,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更显不足。
  
  2.1 科研能力方面
  我国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在相当有限的三年学习中,学生一般需要花去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以修完学分。有不少博士学位课程的设置,或因观念问题,或因经费问题,或因实验条件限制,或因师资不足,呈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讲习比例不合理,一般讲课学时远远大于实验课学时,甚至没有实验课的博士学位课程也为数不少。多数博士学位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授课老师的大课讲授为主,考试仍然沿袭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了考取高成绩,学生不得不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啃书本或笔记,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短缺,除了为数不多的国家级研究机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具有较好的研究实验条件外,多数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院所单位因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其研究空间狭窄,硬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因此科研项目有限,博士生从事的科研方向并不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有的则长时间局限于一些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这就使研究生的科研课题总是重复一些陈旧问题而不去瞄准相关领域发展前沿具有高难度高风险的课题以弥补科研空白区。
  
  2.2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方面
  1)相对宽松的论文评审制度。博士论文评审需要同行审议,问题是现在的同行评议多由导师找熟人进行。一般情况,熟人由于人情、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不会过分较真,如遇到论文实在太差,一般也只是退回评议,让导师重新找人审议,而很少有人在评议书上直接写明不予通过。另一方面,各高校从本质上讲都希望有更多的博士生培养统计人数,这对于学校提升研究型大学层次,争取国家支持等众多方面都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些都导致了大学或培养机构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暖昧态度。因此,该评审制度对特别差的论文有威慑作用,但也放任于大家去写中等程度水平的论文,较少产生学术精品;
  2)博士生只注重论文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目前,大多数学校用发表论文对博士生进行把关,这种做法对博士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有些博士生一味追求论文的数量。在功利化的引导下,试图尽可能得以最小的投入和最短的时间来取得自己的学位。他们很可能把一个好的成果或者将少量的结果重复利用,将一篇好的文章拆成了两三篇文章来发表。这也是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但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却较低的原因之一;
  3)博士生导师带学生过多。目前,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要带5.77个博士生,多者甚至达二、三十个博士生。在现行体制下,学校愿意多招、导师愿意多带、学生又愿意上,何乐而不为?于是皆大欢喜,可导师有多大精力指导就被忽略了。
  
  2.3 组织协调能力方面
  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需要很多基本的实验仪器装备。没有基本的研究条件保障,一些很好的研究计划难以实施,也就谈不上创新性研究。由于很多现代高精尖研究的装备往往十分昂贵,一般实验室很难有足够的经费购买全部所需要的仪器,即使能购买,使用效率往往也不是很高,造成了设备的浪费。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等加大了对重点高校、研究院所的投入,这些研究单位的总体研究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很多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行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普通高校目前内部组织协调能力还很低,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缺少高水平、专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特别是缺乏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人才,使得部分仪器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有的学科则缺乏必要的设备,特别是一些普通学科。针对创新性较强的论文,博士生之间也缺乏合作意识。可允许两个甚至多个博士生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鼓励集体攻关进行创造性研究。
  
  3 提高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要求,全面分析我国博士质量,制定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2007年9月28日下发通知,对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博士质量调查。结合对燕山大学博士质量的调查,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2]